作文教学重在激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红心
摘要:学生普遍害怕作文,首先是不会写,其次是不知该写什么。本文从如何用学生感兴趣的途径,从写作方法,丰富素材,积累词汇,激发创作欲望等几方面,探讨如何使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增强信心,提高习作兴趣,使作文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关键词:作文 教学 兴趣
学生惧怕作文由来已久,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使我们了解到学生害怕作文的种种心理,众口皆说作文难写带来的消极影响。以致使学生习作时难免缺乏自信。“画地为牢、拔苗助长”式的命题作文造成学生思路闭塞,无从下笔的感觉,以及胸无点墨、有话说不出的苦恼等等。使学生觉得“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害怕作文的心理,树立习作信心,培养习作兴趣。就成为摆在我们眼前需要探究的问题了。
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教学的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尊重和宽容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激活学生的习作欲望,抒写学生个人独特的经验感受。
一、读写结合,学文激趣
俗话说:“功夫在手,不论早晚。”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最好的范文,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从中掌握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这样,习作时才不至于杂乱无章,不知所云。这就要求我们平常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对熟悉的场景进行小练笔,或让学生认识掌握结构形式的规律。使学生习作时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如写一处景点可以引导学生用描述的方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按顺序叙述,还可以让学生大胆展开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从形态、声色等方面把景物写得形象丰满、富有情趣。
二、积累素材,激发欲望
解决作文内容的问题是消除惧怕作文的关键。叶老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生活是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的源泉。问题是学生生活在一种较闭塞的环境中,接触面窄,见识有限。所以作文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多开展一些能体现现实生活的活动。如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爬山涉水、沐浴阳光、赏花观月。带领学生去参观访问,参加社会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留意观察景物的声、形、色,领略自然美和人情美。这样一来,既愉悦了学生的身心,陶冶了情操,又使学生掌握了较为丰富的一手材料,使作文内容有了着落。如汶川地震后,电视广播中铺天盖地的信息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素材,但写作文又不能面面俱到,我就结合学校的捐款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由于此事触及学生心灵,大多学生写得有真情实感,文笔真挚,催人泪下,使人奋进。
三、博览群书,激涌文思
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语言材料积累的丰厚,直接影响到习作表达的优劣。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像采蜜一样广泛阅读名篇佳作,拓宽学生视野,增长见识,积累词汇,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做好了这些,学生习作时才能作到“先积而后发,厚积而薄发。”我的做法是:化整为零,持之以恒,在帮助学生认识写作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征求学生意见。由学生各捐一本书,再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一批,建立班级图书角,指派专人管理。要求学生每天利用空余时间至少阅读1000字。并做好优美语句的摘录、记诵工作。一段时间过后,组织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括积累,加上大量的阅读,往往会产生写作灵感。变“无话可说”为“文思泉涌”,由被动习作为自主习作。
四、因人训练,激活“创”欲
在作文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在知识水平、理解表达等方面的差异实行异体作文,把各类学生分别定在各自的最佳发展区。即要求学生做到“每日一句、一段或一篇”。对于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鼓励他们坚持写观察日记等较完整的记叙文,程度一般的以写片段为主,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先从写句起步,再逐步提升到写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完成哪一层级,习作内容不限,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展开想象,自由倾吐。叶圣陶先生说过:“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作文教学应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然欢畅地抒写,让学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拥有自己的小天地。
总之,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勤探索,多动脑,多一点鼓励,少一点刻板,就一定能变学生为“要我写”为“我要写”,使习作成为学生的乐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