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阅读对比分析及备考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春秀
就全国课标卷与辽宁卷来说,近三年来试卷结构、题型赋分、考查文本特征甚而小题题型等多个方面存有特别突出的共同点。但是在具体题目设计、对考生的作答要求也存在明显的不同。这里就三年高考做个对比分析,以求从中有所发现,对其异同有个较为准确的认识,便于我们备战2012年高考。
两套试题的共同点至少有四个。
㈠选材突出人物特殊的观念。
如全国课标卷,陶行知特殊的教育观、袁隆平特殊的人才观、黄宾虹特殊的艺术观,观观卓异;辽宁卷,达尔文的进化观以及发表成果的时机观、黄遵宪的外交观、华罗庚的研究观、数学教学观乃至交流学习观,也是观观“另类”。
㈡选材突出人物的成就或卓异追求及其原因的揭示。
陶行知的教育救国理想,平民教育的追求,源于对平民的了解、悲悯与拯救。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惠及整个人类,因而受到世界同行的推崇。黄宾虹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巨大贡献,得益于他深厚的艺术底蕴。达尔文的进化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进化论的发现与发表特殊的背景。黄遵宪在外交中的成就彪炳史册,而这正得力于他独特的外交观和他的勤奋与智慧。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与教学领域的丰硕成果,也是得益于他的独特的思想、观念与追求。
㈢人物个性色彩鲜明,内心世界丰富。
这一特点不只是因为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他人难以取得的成就,而且因为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黄宾虹的隐居,冷清里更显他内心的富饶;华罗庚的改熟语,另类中愈加突出他独到的思考;陶行知给操震球的信,诗意里全是人文情怀;达尔文的拖延里,等待中尽现人生智慧;袁隆平面对同行迟到的掌声,黯然神伤;黄遵宪的外交方略,指向唯一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权益。
㈣题型设计如出一辙。
整个大题为25分,五选二中,四个选项抽样考查四个段落,还有一个概括传记主旨。选项有最恰当的分析概括,也有笼统的表述,更有错误的理解与表达。
如2010年全国课标卷12C项中的“杂交水稻种子”,在文本中对应的是:
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该文本句中的“好种子”,应是一语双关,而选项仅取这一双关的表层含义,显然理解肤浅。2011年全国课标卷12B项对应的文本是第三段,用“由于”一词,将原文中不够明确的因果关系明示出来,但是“中国书画、绘画的笔法”代替“三代以上笔法”,让表达笼统,有些不够准确。2011年辽宁卷12 C项对应的文本是第四段,“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这话本身没错,但王元不只是代表自己,他还代表华老;因而“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的也不只是王元与潘承洞两人,也还有华老。所以说该项不是“最恰当”的。
第⑵⑶题为两道6分的试题,重在考查分析概括,且每题都有自己明确的考查对象。如全国卷第⑵题考查的文段是第一段,该段旨在揭示隐居生活对黄宾虹成就艺术的伟大意义,这些意义共分三层表达,前两层可谓“引而不述”,后一层为详写,其中引述黄宾虹弟子之言从侧面烘托。第⑶题考查的文段是第三段,该段介绍黄宾虹特殊的书画观以及由此观念导引出的特殊的行为习惯,如将金石拓本摆在案头。作者不是简单写这些,而是要挖掘黄宾虹艺术成就的深层原因。“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之前,有关键词“所以”,从其前去有意寻找答案,这是基本的做法。但是若能整体知晓该段仍是探寻黄宾虹艺术成就的深层原因,那么把其后的那句答出,答案才算圆满。再如辽宁卷第⑵题考查的文段是第二段。该段介绍了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的背景和结果。背景是,“在数论方面的研究到达非常高的水平,以至再难出现新成果”;结果是,“原有知识依旧显现价值,而研究领域,选择范围扩大,数学研究出现新天地”。认清这些,概括时注意语言要准确,适应考试需要,最好分出三点作答。第⑶题考查的文段是第三段。该段介绍了华老的教学观。阅读要注意层次性,依次作答即可。
第⑷题都是探究性试题。
不同点至少亦有两点。
㈠五选二试题,全国卷更侧重逻辑关系的考查。选项构成突出逻辑关系的链接。
如2010年全国课标卷A项突出对“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和“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因果关系的把握,B项突出对“(袁隆平)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和“(袁隆平)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因果关系的把握。而C、D两项则是突出对行为和行为目的之间关系的把握,如“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的目的是不是“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杂交水稻种子”?“(袁隆平的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 的目的是不是“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明白选项如此构成的特点,就不难判断孰是孰非。而且我们还发现其错误落脚点不在事实本身,而在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如“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和“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都是符合文本的事实,但其中的因果关系却是被强加的。2011年全国课标卷A项对应的文本是第二段,为了规避时风邪气,黄宾虹有着自己的坚守,但是选项却将要规避的和要坚守的窜位,如“细腻、轻柔的逸品风格”不是黄宾虹推崇的,相反是他厌恶的。
㈡探究性试题,全国卷更侧重新发现新认知。
2011年第⑷题(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这里有两位伟大的艺术家,无论我们在思想上更倾向于哪位,从他的艺术人生中得到启示都是允许的。如从黄宾虹得到启示,从张大千得到启示,从综合两人的情况得到启示,都可以。而辽宁卷更侧重词语文中指向性的确认。如2009年第12⑷题(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2010年第12⑷题(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1年第12⑷题(“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2009年题干很明白地要求考生确定词语(疑惑、知识)的指向性。2010年、2011年虽然没有在字面上明确这样的要求,而实质还是这样的要求。如2011年探究更多集中在对相关语言的背景解释,或说是重在探究语言的指向性。如“班门弄斧”,指向为人做事,则是要力求避免的;指向求知问学,则是可大力提倡的。或者说,指向积极的,则是意在鼓励人们学习要有勇气;指向消极的,则是警醒世人学会低调谦逊。在文本中探究,就要明确对象语句在文中的指向。
2012年备考建议
㈠认真研究高考真题。平时的一些模拟试题,尽管命题人都非常尽心,但是距离高考仍有较大的距离。不仅体现在材料的浓缩性上,而且体现在命题思路上。
㈡突出传记特点要素的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分析各种因素对传主成长历程的影响”,“评价其功过得失”,“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感情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等表述,我们要转化为自己阅读传记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㈢认识题目的潜在要求。
㈣正确认识快速阅读和精读品读之间的关系。这就好像我们旅游,到景区后,步行有时要快,有时要慢,有时甚而要驻足。阅读的快慢,一要考虑文本的段落信息量,二要考虑试题的落脚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00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