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文章阅读中如何把握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应锋

  叶圣陶谈语文教学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到五个字,“遵路识斯真”,可见,思路是打开一篇文章的钥匙。什么是思路呢?他说:“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做思想走的路。”张志公先生有个更具体的诠释:“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所谓思路”。
  笔者认为,思路正如一条丝线,它把文章的字词句段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甚至完美的珠链,把握了这条美妙的丝线,才能领悟文章的真谛。
  记得南京市特级教师曹勇军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中,有这么一个“死板”的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写出文章每一个段落的意思。在语文老师普遍抛弃了烦琐且斤斤计较的归纳段落大意的做法后,曹勇军老师在这一点上反而走得更加彻底、坚决,这是颇让一部分人费解的。
  其实曹勇军老师就是采用的连缀成珠把握思路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大体可遵循如下过程。
  
  一、勾画体现主要内容的关键词,把握各段落的中心内容
  
  作者所要表达的思绪、思想。总是有迹可循的。我们总能像区分一个主谓句一样,来厘清某个段落的表达对象和表现内容分别是什么。我们了解了每一段所写内容的侧重,然后就可以把相关内容的段落进行合并,这样,文章的板块就非常清晰了。整个文章的构架也就了然于心了。
  所以平时要训练学生在文中勾画关键句的习惯,这对于培养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是一个扎实的训练。比如苏教版第五册杨朔的《画山绣水》,一个同学在前五段画出了这样一些关键词句:
  (1)(桂林山水)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人间少有。(2)漓江水路,满服画山绣水……绿……怪石奇峰。(3)凝结劳动人民的感情;泛滥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4)随我神游……最恬静的梦境。(5)梦境……鱼鹰搅破。(6)船家……藏着迷人的故事。(7)有来历。(8)磨米山。(9)父子岩。(10)父子岩的故事。(11)寡妇桥的来历。(12)寡妇桥形状。(13)望夫石。(14)媳妇娘岩。(15)媳妇娘岩的故事。(16)感慨改名。(17)(对改名的思考)今后呢,人民在崭新的生活里,一定会随着桂林山水千奇百怪的形态,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出新的神话。
  在这些勾画里,对所写对象的特点搜寻尚不俱全,但起码已经找到了每个段落表现的侧重,它们就是构成文章脉络的重要部件。把这些部件整合归并一下,很快就能看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就是讲述桂林山水神话传说或故事。也很快能从中找到体现本文主旨的句子,就是第三段的那句话,从而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思路。这样,既可以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又可以在做题时迅速找到答题要点,训练养成这样的习惯对于准确、快速把握文章思路是大有裨益的。
  
  二、关注连缀文章思路的“软组织”。把握文章的版块
  
  文章是段落的连缀,但不是简单的拼凑,机械的相加,而是有机的整合,自然的流觞。所以还必须关注一些“软组织”,即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这些起到勾连、转承的词句。这对于巧妙把握文章思路是非常关键的。
  例如,谢大光《鼎湖山听泉》第三段和第四段的联结。第三段说“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使进山之人如人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内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
  第四段开头便说,“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显然,这一楹联就是分接上下两段的“软组织”了,巧妙地完成了上下文的衔接。
  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句,往往点明全文或每一段的主要意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应重点勾画出来。议论、抒情的句子或者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往往鲜明地表明或者强调了作者的立场和观点。是把握全文主旨的关键,阅读时也不能放过。偏正关系的复句,它的主要意思落脚在正旬部分,比如“虽然……但是……”、“因为……所以……”、“不但……而且……”等,后面的部分才是关键信息所在,勾画出这些部分才能把握住整个复句的意思。
  旯外,“总之”“尤其”“所以”“于是”“可见”等关键词,往往引出作者的主要看法,勾画时更不可放过。
  
  三、整合信息,整体感知。胸有全文
  
  在前面细致的阅读中,难免产生过求细部、肢解文章的不足,所以整合文章的各方面的重要信息,达到整体感知胸有全文的目的。这是因为,每篇课文都以其个性成为独立的个体。它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是作者心灵世界的描述和摹写,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的外在显现。因此,课文是有知识、思维、情感、审美等各方面教育效益的综合体。这各方面的教育效益就体现在每篇文章的字词句段中,字词句段都可以是不同层面的整体,同时又是整篇文章的部分。
  在此阶段,就是要把水晶珠子笼络起来,串珠成链。
  那就需要关注这根线了,所以从文章中理出线索就会对文章内容的安排有了总体上的,把握。这就为下一步进行局部分析做好了充分准备,我们进行局部分析时,就不会脱离全文,导致单纯的“细节分析”。小说文体的课文常可用这种方法。如上《故乡》这课时,问:“此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它们是如何展开的?双线得以连接、交织的人物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去整理,全文的思路就基本上得到了宏观性的把握。双线连接、交织的人物:闰土。
  有位作家曾说,词与词相遇、相生、相长,就成就了句子;句子与句子相连,就成了文。文生情,情生文,情文相生,互相生发,这当中有生命。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牵引着生命轨迹的,或许就是文章的思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1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