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舞蹈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黎黎 薛林峰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对浙江省12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就身体自尊状况、中小强度形体舞蹈的锻炼对身体自尊的不同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并得出了结论: 1男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2中小强度的形体舞蹈锻炼形式对于身体自尊水平偏低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身体自尊 形体舞蹈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174-02
1 前言
身体自尊对研究身体锻炼参与的心理前因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变化能引起整体自尊水平的同方向变化,因此它在西方锻炼心理学领域已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1,2]。他们的研究涉及到锻炼者参加锻炼的方式与自我知觉、身体自尊的关系[3],国内的研究者就不同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健美操对男、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具有明显改善作用;篮球对男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及“身体状况”和“身体强壮”维度上的作用比较显著[4]。身体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锻炼强度极大地影响着锻炼者的心理效应。尽管此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快,但他们就形体舞蹈对身体自尊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还属空白。形体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也是人体语言的艺术,她以深远广阔的生活内容、多彩多姿的感性形式并借助人体来塑造艺术形象,具有多重功能及作用。此课程已在高校普遍开设,深受众多大学生喜爱。
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采用西方学者广泛使用的身体自尊探讨形体舞蹈对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以期为当前大学生自尊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为提高人们的身体自尊提供心理学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整群拟选取浙江省12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二年级学生、浙江传媒学院学生等浙江省12所高校,分别随机从每所高校抽出120名,样本量共1440名。发放问卷1440份,实际收回问卷1398份,其中有18人填答不正确,9人未填性别,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371份,(男754人,女617人),平均年龄为19.16岁,年龄范围17~22岁。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采用身体自尊测量是Franzoi等人在1985年编制的身体自尊量表(BES)。该原版量表共35个项目,分三个维度。BES男女总项目相同,但对应维度中的项目有重合却不尽相同,对于女性,三个维度是:性吸引力(SA)、体重关注(WC)和身体状况(PC);对于男性,三个维度是:生理性吸引力(PA)、身体强壮(UBS)和身体状况(PC)。BES要求被试在“有非常消极的感受”到“有非常积极的感受”五个等级上进行自我评价,分数越高,身体自尊越高。BES在国外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将其修订为中文版,保留了原量表中的所有项目和维度。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1,折半信度为0.86,重测的相关系数为00.68-0.853。
2.2.2 研究程序
准备由学院学生会与辅导员组织,用BES对其统一要求下施测,并告诉学生将在他们中选择一部分免费参加形体舞蹈培训兴趣小组,指派教练给予指导,答卷不受时间限制,但要求“尽可能快地”完成。回答完毕后即回收问卷。
2.2.3 实验法
为了使试验结果更加显著,将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的240名学生通过BES筛选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60名,浙江传媒学院60名,共120名分别表现身体自尊水平偏低的,随机平均安排在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形体舞蹈培训兴趣小组、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对照组、浙江传媒学院形体舞蹈培训兴趣小组、浙江传媒学院对照组。4个小组中,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形体舞蹈培训兴趣小组、浙江传媒学院形体舞蹈培训兴趣小组分别用中、小强度连续干预锻炼8周,受试者在相同的时间、地点并有固定的教师指导,每周锻炼3次,每次实际锻炼时间为30min(不含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实验组的锻炼强度用心率指标进行控制,中等强度锻炼干预心率控制在135-150次/分,小强度锻炼干预心率控制在90-110次/分,每隔5min检测7名学生的心率。8周后,再对他们用BES进行施测。
2.2.3.1 心率的测定:采用Polar心率遥测仪测量与手工桡动脉搏测量相结合的方法。
2.2.4 问卷调查法:本研究所采用身体自尊测量是Franzoi等人在1985年编制的身体自尊量表(BES)。共做两次问卷调查。
2.2.5 访谈法:对部分被测学生进行面访,提出有关问题。
2.2.6 数理统计法:在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在计算机上用SSPS.10统计软件完成相应的统计工作。
3 实验结果和分析
(1)通过BES量表对493名大学生进行身体自尊状况调查,发现男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这结果与以往的研究者的结论相同[4]。
(2)中强度的形体舞蹈组的男大学生实验前、后的数据(表3)表明:身体自尊水平差异显著,在“生理性吸引力”、“身体强壮”和“身体状况”维度上差异显著(p<0.05、p<0.01、p<0.05、p<0.01);女大学生实验前、后的数据表明:身体自尊水平以及其三个维度“性吸引力”“身体关注”和“身体状况”维度上均差异显著(p<0.01、p<0.05、p<0.01、p<0.01)。说明本研究中的中强度形体舞蹈是锻炼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很好的项目。
(3)小强度的形体舞蹈组的男大学生实验前、后的数据(表4)表明:身体自尊水平无显著差异,在“生理性吸引力”和“身体状况”维度上无显著差异,而在 “身体强壮”维度上差异显著(p<0.05);女大学生实验前、后的数据表明:身体自尊水平以及其三个维度 “身体关注”和“身体状况”维度上均无差异显著,而在“性吸引力”维度上差异显著。说明小强度的形体舞蹈锻炼只对男大学生“身体强壮”维度上和女大学生“性吸引力”维度上有改善作用。
4 分析
(1)研究对象在身体自尊及三个维度上,均呈现中等偏正向的程度,整体而言,大学生生对于自己在生理性吸引力(性吸引力)、身体强壮(体重关注) 和身体状况(身体状况)等方面的感受都偏正向;大学生身体自尊的性别差异无论在实验前还是在实验后,女大学生的身体自尊都低于男大学生,而且实验后的这种性别差异尤为显著。这一结论也和国内学者谢琴等人以及本人的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4][5][6],也和国外Marsh、Bolognini、Qatman和watson ( 200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即男生对身体自尊的感受与评价高于女生[7][8][9]。
(2)中强度形体舞蹈组实验后的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总水平及其各维度上比实验前有了显著的改善。而小强度的形体舞蹈锻炼只能使其个别维度的水平得到改善。
(3)男大学生在各小组实验前后身体自尊及各维度差异性比较:中强度的形体舞蹈组实验后的身体自尊水平及各维度比实验前有显著提高,小强度的形体舞蹈组实验后的身体自尊水平及各维度比实验前有提高,但比不如中强度的明显,主要集中在身体是否强壮和身体状况是否良好这两个方面。
5 结语
(1)男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2)中小强度的形体舞蹈锻炼形式对于身体自尊水平偏低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其中,中强度的形体舞蹈锻炼形式对男、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及各维度都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小强度的形体舞蹈锻炼形式对男、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及各维度改善作用要偏低。
参考文献
[1] Sonstroem R J,Potts S A. Life adjust conrrelates of physical self-concepts[J].Medicine science in sport Exercise, 1996,28(5):619-625.
[2] Hagger M,Ashford B,stambulova N. Russian and British children’ s 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and 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J].Pedicatric Exercise Science, 1998,10:137-152.
[3] McAuley E.The role of efficacy cognitions in the prediction of exercise behaviour of middle-aged adults[J].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992,15:65-88.
[4] 薛林峰,徐金尧.不同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7:916-920.
[5] 谢琴,吴佑年.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参与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5):46-48.
[6] 何颖,徐明.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1)65-68.
[7] Marsh H W. Age and sex effects in multiple dimensions of self-concept: Preadolescence to early adulthood[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9, 81(3):417-430.
[8] Bolognini M, Plancherel B, Bettschart W & Halfon O. Self-esteem and mental health in early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and gender differences[J]. Adolescence, 1996,19:233-245.
[9] Qatman T & Watson C M.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self-esteem: An exploration of domains[J]. Genetic Psychology,2001,162(1):93-1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0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