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国际交流的使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众所周知,2010年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将在北京举行,这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那么,在通往全球化的道路上,中国音乐教育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世界大舞台,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的成就的?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著名音乐教育家姚思源教授作为一个睿智的开拓者那坚定、有力的足迹,为此而做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音乐教育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传统,但长期以来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国际影响却十分薄弱。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外界仍然对我们知道得很少。另―方面,中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和进步需要及时获得外界的信息,并吸收对我们有益的东西。特别是在当代科技文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要建设发展既具有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又具有现代教育科学水平的音乐教育无论是专业音乐教育,还是学校音乐教育,都必须与外界交往。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音乐教育家之一,姚思源教授以自觉的开放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十分重视并积极参与音乐教育的国际交流。姚老师清醒地看到:研究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研究历史发展的脉络,必须放开眼界,了解国际,了解世界。因此,他始终密切关注着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对国际音乐教育思想敏锐的洞察、把握和主动的学习、介绍
早在1986年春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和中国音协联合举办“奥尔夫音乐教育学习班”。但在当时却有一种偏见,认为学习、推广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会破坏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为了解除这种顾虑,姚老师身为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亲自从《现代音乐教育》(Music Education in the ModernWorld)一书中选译了《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和它的国际意义》一文,介绍奥尔夫教学法。文章指出: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允许为各式各样的方法论去阐明的教学观念。奥尔夫教育体系的第一个革新是用于基础音乐教育、由带音高的打击乐器为基础组成的特殊乐器组。第二个革新由语言练习构成。奥尔夫认为,文字的字面意义甚至不如文字所内涵的节奏、声音更为重要。因此,语言练习不仅有助于音乐教育,也有助于儿童学习本国和外国语言,并能帮助儿童进入诗歌艺术的世界。第三个革新在于把音乐和动作(舞蹈)联合成一种特殊形式,极力把音乐与舞蹈初步形态从原来的范围中拖引出来。儿童不但学习选择适当的动作以适应音乐,同时也学习选择合适的音乐以适应舞蹈动作的初级形式。在音乐文化所有的多声部和单声部的初级形式中。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允许做各式各样的变奏。换句话说,初级的音乐都可以发展成各种风格倾向:反过来,爵士乐、摇滚乐等各种倾向的现代音乐,也都可以依据奥尔夫的《学校音乐教材》化作音乐的初级形式。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的最高形式是初级音乐戏剧,它不仅使声乐和舞蹈因素结合成一体,而且也包含着艺术教育的其他成分(哑剧、表演、服装、舞台设计)。所有这些革新,都与儿童创造性能力的发展紧密相连。
据我所知,这是国内较早概括而又准确、深入地介绍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文章。我想,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需要的不仅仅是学术的敏感和洞察力,更重要的是自觉的开放意识、智者的勇气和高贵的学术品格。
二、积极参与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的学术活动并宣传其教育主张
姚老师是国内较早与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接触,积极参与其学术活动的学者。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成立于1953年,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音乐教育学术团体,会员遍及世界六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宗旨强调广义的音乐教育,把音乐教育视为人类生活及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促进全球音乐教育的发展。ISME第1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于1990年8月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会议的主题是“面向未来的音乐教育”,显示了在当代科技文化和经济生活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音乐教育未来发展前景的关注。姚老师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应邀与会,并用英语宣读论文《学校音乐教育应努力向审美境界追求》。这在新中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史上应当说是十分有意义的第一次。
回国后,姚老师深刻总结、积极介绍会议议题和主要成果:
1.国际上关于音乐教育的概念非常广泛,不仅包括我们所习惯的“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还包括从早期儿童到大学的音乐教育,从大众传播媒介的音乐到音乐治疗,都是大家所关心的音乐教育问题。因此,音乐教育不仅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事,而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事情,应把音乐教育看作是人类生活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音乐师资的培养始终是被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直接与教育对象联系起来考虑的,称作“师资培训与学校音乐教育”,其中包含从事音乐医疗的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训等。
3.由于人类文化是由各民族的多元文化所组成的,因而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非常重视把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引入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重视欧洲音乐文化传统对音乐发展的贡献。
4.大众传播媒介对教育的重大影响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又一重要课题。广播、电视、声像(视听)、磁带、电影等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如此巨大,如何唤起这些部门积极为音乐教育服务,以及具体的措施方法,都是人们关心的重要课题。
5.音乐医疗被视作音乐教育的一种方式,往往与弱智儿童等特殊教育对象相联系。
6.人们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特别是现代科技、电声、电脑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电脑在儿童初级课题教学,到专业教育的总谱读法、音乐作品分析、作曲教学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深刻的民族情结
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姚老师深感外界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缺乏了解。因此,他十分重视向外界介绍中国的音乐教育。他强调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建设、发展我国音乐教育,同时也不能忽视通过比较研究,向外界介绍我国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成就和问题,使世界多了解我们,并为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姚老师身体力行。利用讲学、出席国际会议等一切可能的机会,积极介绍中国音乐教育思想,介绍中国民间音乐、民歌、中国当代作曲家运用20世纪技法的创作等音乐文化成就。
1992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举办的“中美教育问题研讨会”上,作为音乐教育专题研讨会
的中方主持人,姚老师先后用中英文宣读论文《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的新气象》,积极介绍中国音乐教育思想与成就,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中国的音乐和音乐教育从“为政治服务”的狭隘思想影响下解放出来,又从音乐教育为“开发儿童智力”的片面观点中解放出来,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研究和争论达成共识: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应该是执行美育任务,即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以美育为核心,积极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儿童的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的和谐、完善的发展,不是为少数人,而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使所有的学生人人都能有学习音乐的机会。他十分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教育思想空前活跃,政府教育领导部门逐渐重视学校艺术教育,音乐师资培训步伐加快,音乐课的开课率增高,城市出现少年儿童学乐器和举办演出活动的热潮,音乐教材的编辑出版和理论研究日益繁荣,国际间的交往增多。这些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在这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进步、繁荣的最好时期。但同时他也不回避问题:由于历史‘‘欠债”太多,困难、问题、困惑仍然很多。主要表现在轻视、忽视音乐教育的思想仍不可低估;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仍很落后;音乐师资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很大差距,不能满足需要;流行音乐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冲击很大等。姚老师当年敏锐地提出的这些问题,在今天看来也仍然是问题。
1996年姚老师又应ISME之邀,用英文写了《中国学校音乐概观》(Overview of School Music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一文,刊登在《学校音乐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全球化考察》(Music in School and TeacherEducation A Global Perspective)一书中,全面介绍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概况。
四、重视比较音乐教育的研究
姚老师对音乐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视不仅停留在翻译和介绍上,他还十分重视理论的研究和思考。他是国内较早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对比较音乐教育进行研究的学者。他早就意识到:比较音乐教育研究是一个跨国家、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这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将使人们对音乐教育领域的认识更深刻、更开阔。
1987年姚老师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加州威梯尔学院(WhitterCollege)访问考察。通过听课、讲学、谈话、参与活动和阅读相关材料等方式,了解音乐系的办学状况,在一些问题上与当时的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进行比较研究,发表论文《美国威悌尔学院音乐系与中国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的比较研究》,在比较音乐教育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姚老师总结威梯尔学院的办学宗旨有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和个性的自由发展;二是注意对社会需要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三是注意追求从他们希望寻求的世界性观点出发的功利主义目的。学院的所有学生都可以选学有关音乐表演和音乐理论的课程,包括合唱、乐队等,学生们并不把音乐当作主科,而是为了兴趣和提高自己的音乐文化修养而学习。那些在器乐和声乐方面有基础的学生,则鼓励他们以音乐作为主科。音乐系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广泛的准备,十分注意社会上实用的音乐课程,如提供作曲、指挥、音乐教育、音乐史论等,学生还可以在导师辅导下发展自己在音乐特殊领域所需要单独开设的课程,如教堂音乐、音乐管理、音乐学等。
在这一基础上,姚老师系统总结了威梯尔学院音乐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特点:
1.重视音乐文化、史论、音乐作品风格的学习,有些课程常常熔技术、理论、音乐风格与历史于一炉。例如声乐课除了学习声乐技巧以外,还要求对不同历史时期和流派的歌曲文献和风格进行学习和研究。音乐史课不只学习音乐理论与文献,重点是引导学生去听作品,了解各主要历史时期的风格特征,并用实例说明在节奏、旋律、和声、曲式、织体等方面的特色。再比如“20世纪音乐”,既有流派及其发展状况的讲授和主要代表人物及典型作品的分析,也要求学生聆听、弹奏并练习写作。和声课除了一定数量的笔头练习,更注重听觉训练、键盘弹奏和分析,并注意增补20世纪和声流派和风格的简明介绍。
2.多数课程是分级、分段的一学期、一学年的课程,例如音乐理论分初级理论一班、二班,高级理论一班、二班(一个学期4个学分)。这样便于因材施教,运转周期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3.注意多种音乐文化的教育,设有种族音乐学(Ethnomusic010gy)、爵士音乐史、美国流行音乐史、教会音乐等课程。
4.重视合唱、合奏的表演实践和演出活动,在合唱训练中,对于和谐均衡、音准、节奏感的表现都有较高的水平。
5.音乐教育课程形式多样,如“小学音乐教学法”、“中学音乐教学法”,以及钢琴、小提琴课内都包含教学法的内容。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借鉴,但不能盲从。姚老师认为,虽然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有许多差异,但是他们的某些做法和经验具有参考借鉴价值。姚老师也十分清醒地看到:与美国的现状不同,中国教育仍处于大规模持久的发展阶段,为基础教育培养大量合格的音乐教师,有着迫切、广阔的前景。因此,必须坚持和加强为基础教育服务,提高办学效益,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加强教育理论和实践环节,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
我认为,像这样深入、具体、有内涵的比较研究,在20年后的今天,对于新世纪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仍然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姚老师十分关注比较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水准。他认为,在比较研究的前期,首先是介绍研究某一国家、地区音乐教育的状况,包括历史和现状,文献和实地考察,但是应该保证确切地、原汁原味地介绍。他批评有些介绍国外的文章,常常用“编译”,而不是翻译,读起来很不放心,希望有原文对照,力争做到对原文原意的准确理解。毫无疑问,这体现了他一贯的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他同时认为,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应对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做综合的研究。例如研究德国的音乐教育,必须要了解基督教音乐对教育的影响,要了解欧洲从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乐派时期以及20世纪音乐发展状况的大背景,特别是联系德奥音乐文化,还有德国纳粹主义、“二战”以后社会主义东德对音乐教育的影响等。因此,音乐教育研究的学者应重视外语、外国相关文化的修养。
身为音乐教育国际交流的使者,姚老师努力追求的目标是:逐步形成具有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特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科学的音乐教育体系,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应当对国际音乐教育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应当说,这也是新世纪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