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海燕 董锐

  1.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实验探究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场所,更是产生疑问的地方。学生有了疑问,就会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想要获取新知的情感,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如《浮力》一课,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这一问题时,在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泡沫、石块、空瓶子、木块、铁钉、橡皮、乒乓球、铁块等各种材料作出沉浮猜测后,教师让学生将这些物体放人水中并观察现象。观察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会提出诸如:为什么泡沫、空瓶子、木块等会浮,而石块、铁钉、橡皮等则会沉?为什么小小的铁钉放人水中会沉下去,而大大的木块放入水中后却浮起来?为什么塑料尺子平着放入水中会浮起来,而侧着放入水中则会沉下去呢?进而联想到潜艇为什么在水里能上下自如呢?轮船足铁做的为什么也能浮在水面上,并且还能装很多的货物呢等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各种物体放入水中后的不同现象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积极性也很高,对整堂课的学习探究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2.交流中形成共识
  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小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无穷。发现并提出问题后,学生对问题的答案会产生很多猜想。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各自的猜测进行讨论、交流。让他们在猜测中互相启迪从而达成共识,明确这次活动的具体任务,需要做什么、具体怎么做,要注意哪些问题,用什么材料,要达到什么目标,最后由学生自主设计出实验方案,并通过交流优化各自制定的实验方案。
  如教学《神奇的电磁铁》一课,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自己制作一个电磁铁去吸引大头针。经过观察、交流、比较,学生发现各小组制作的电磁铁吸大头针的数量不一样。为什么同样是磁铁,通电后产生的磁力却不同呢?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自己所制作的电磁铁进行观察比较,并猜想电磁铁磁力大小会与什么有关?学生经过讨论后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能与电池的节数有关;可能与导线缠绕的匝数有关;甚至有的想到可能与导线的粗细、导电性能有关。在学生提出各自的猜想后,教师可适时提出问题:你们想研究哪个因素?你们准备如何进行实验?需要哪些材料?要注意什么事项?接着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学生很快就制定出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让各小组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大家再一起优化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这样,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探究的兴趣自然很浓,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小组中共同合作亲历实验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不能单凭一个人的力量获得成功,而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合作,发挥群体的力量和智慧,可以加快探究活动的速度,提高探究活动的质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如在教学《杠杆平衡原理》这一课时,要在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怎样才能使杠杆平衡”这个实验,仅靠某一个学生是不切实际的,必须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小组内的成员分工明确,大家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共同参与实验过程,可以使实验活动安排得井然有序。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在杠杆左右两边改变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在什么时候能够保持平衡,并做好数据记录。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内的成员共同完成探究任务,不仅可以弥补学生之间存在的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还能达到科学学习的目的。
  4.生活中实际应用体验实验探究乐趣
  科学课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探究,而且要让学生乐于探究,真正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快乐。课堂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现象,发现了一些规律,就会产生应用这些知识的欲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带着这些“收获”回归生活,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科学学习的乐趣。
  如学习了《滑轮组》的知识后,教师为学生出示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张叔叔家里买了新房子准备装修,现在需要将一些装修材料运到新房子里去。装修材料很多,而且房子又在六楼,上上下下的搬运,费时费力,该怎么办呢?问题一提出,学生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快就利用实验中探究到的“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知识,设计出了“装修材料运送方案”,解决了这个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道理,而且让学生巩固了学到的新知识,获得了利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交流、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学生真正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才能达到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科学素养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86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