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 雪
在幼儿成长的阶段,人们常常关注的是他们吃好了没有、穿暖了没有、会念几首儿歌、能唱多少歌曲等等,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幼儿的自理能力,也就是幼儿的自我服务的能力。自理能力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切实可观的直接影响,有助于他们社会性的良好体现。同时还能使幼儿提高自信心、适应社会、融入集体,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谓幼儿的自理就是指幼儿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能整理衣物、能自己洗脸、独立进餐、自己洗脚擦屁股等自我服务事宜。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更增强了对成人的依赖性。究其原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刚进入小班的幼儿,年龄尚小,自理能力差是正常的。不会独立进餐、上完厕所需要老师帮忙提裤子、不会自己盖被子也不会自己穿脱衣服,都是最寻常可见的事情。家长们把一个个宝贝送入幼儿园,却看到哭闹成片,大家原本满满的信心也随着这震耳欲聋的哭声所剩无几。要让这些小家伙学会自己进餐都是个问题,更何况是自己穿衣提裤擦屁股。很多家长都认为是天方夜谭,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绝大多数幼儿在家都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帮忙照顾,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来不知道自理是怎样一回事情。更何况这是一个典型的独生子女当道的时代,孩子由大人宠着,家长不但不为孩子的自理担心,反而觉得尤为幸福。
这样的包办导致了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差、依赖性强。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我制作并发放了“能干的我”幼儿自理能力调查表40份,收回35份,有效调查表共31份。内容主要针对幼儿的自理能力,以“较好”、“一般”、“较差”分为三个等级,让家长根据幼儿表现相应记录。据调查表明,情况如下:
根据结果可以看出,一些简单的自理幼儿可以轻松地完成,如用勺子吃饭、自己擦鼻涕、会刷牙和自己穿鞋。从调查中不难看出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特别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说得上是一种出乎意料的奇迹了。的确,在用勺子吃饭和自己穿鞋内容上较差的幼儿居然百分率低到为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你会发现,他们的表现和调查表结果显示并不符合。幼儿是会用勺子来吃饭,但是有多少幼儿是真正能自己独立进餐的呢?再而,他们是会穿鞋,但是往往会把左右颠倒;能自己擦鼻涕,但是还是需要成人的帮助。当然,也不否定个别幼儿是真的能做到自理较好的,但是以多数而言,幼儿的自理能力的薄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多种,如下总结:
一、家长溺爱,为孩子包办一切
孩子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家中的长辈尤为宠爱,特别是爷爷奶奶,更是关爱有加,视为珍宝。什么事都不会让孩子去做,包括最基本的穿衣脱裤、吃饭洗手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并不是不会做,但是成人一旦干涉,就促成了他们一种依赖的心理,反正妈妈会帮我的,反正奶奶不会让我饿肚子的……孩子想的不是我会不会做而是我愿不愿去做,依赖的消极心理产生,自然而然能力也不会有所提高,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倘若幼儿看到别的孩子能做的事而自己却无力事从,积极性与自信心也会受到影响。
案例一:早晨,小朋友都陆续入园,蹦蹦跳跳地进教室。这时冰冰也来了,由奶奶牵着走进教室,又由奶奶帮她拿出小椅子。“冰冰,要不要小便?我们去小个便,好不好?”“不要,我没有小便。”“早上喝了很多水,现在要小便了对不对,冰冰乖。”“我不要小便。”冰冰继续玩着玩具。“去小便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待会奶奶叫老师给你个五角星,好不好,我们去小个便。”一听五角星冰冰二话没说就跑进了厕所。“奶奶来帮你提,你自己不会的,待会小肚子露在外面要着凉的。”冰冰刚想自己提裤子,被她奶奶这样一说,小手又放了下来。
案例二:中午进餐时间到了,小朋友们都拿起勺子自己吃起来。霏霏坐在角落,两手撑着膝盖不动声色。我走过去:“霏霏,你看小朋友都在自己吃饭,老师相信你也可以的。”她没有动,而我也没有帮助她,想她自己会动手的吧。而她并没有如我想的那样,仍然坐在那里看着饭菜。这时候奶奶来接她了,“你这小孩,怎么还没吃饭啊。”说着,拿起勺子喂了起来。只见霏霏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家长的这些行为顺理成章地养成了幼儿依赖的不良习惯,怕孩子做不好或者太慢而急于去帮他,孩子的一切全部由成人包揽,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了。
二、孩子未掌握自理的方法,家长急于代理
孩子年龄比较小,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刚进园,一切自理方面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困难的。虽然有的幼儿在家中练习过,但一旦设计实际情况就显得麻烦至极了。家长看到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去引导与教育,而是都揽到了自己的身上,导致孩子不会自理,能力发展相对缓慢。
案例一:又是周五了,孩子们等待着家长来接,尧尧也在迫切地等待。妈妈终于来了,“妈妈,阿姨说要把被子带回家晒的。”妈妈在尧尧的带领下来到了他的床铺,正要卷起被子,孩子调皮地把原本整齐的被子弄乱掉了。“妈妈,我来叠吧,这个我会的。”“还是妈妈来吧,你叠得太慢了,快点咱们还要回家呢。”于是妈妈三下五除二就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的,尧尧拉着被角和妈妈走出了午睡室。
案例二:早晨来园,然然哭着走进教室,满脸的不开心。“你怎么了,为什么不开心啊?”我安抚着她,可是她还是没有露出以往的笑容,也不愿说为什么。“她要自己走着来,我对她说来不及了要迟到了,你走得太慢,还是妈妈抱着你到幼儿园吧,她就不开心了,还闹脾气。”“小鸟自己飞,小鹿自己跑,小兔自己跳,小鱼自己游,我也要自己走。”这是我教她的儿歌,孩子这样的回答让我们都震住了。
家长的这种急切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孩子在刚刚接触到这些事情时动作生疏,实施起来是比较缓慢的,但是至少他们愿意去尝试。但是似乎家长都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机会,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造成片面的影响,造成了自理能力的缓慢发展。很多时候,孩子想尝试,也会有这样的念头:妈妈不会让我去做的,还是让妈妈帮我吧。间接产生依赖性,阻碍自理能力的发展。
三、幼儿需要不断的练习,而成人要为给他们营造环境
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育会产生相距很大的效果。如:地上有很多积木,幼儿并没有意识去捡起它们。老师说:“快点把你们的积木捡起来,不赶快捡起来的小朋友不要玩了。”没人理睬。而老师说:“我来看一看哪个乖宝宝能赶快把积木捡起来他就是最棒的。”幼儿很快会把积木都捡到篮子里。可见,幼儿需要鼓励的话语,在自理方面也是如此。他们做好一件事情之后需要成人给予肯定与鼓励,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信心,下一次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还是会很高兴的。而很多家长则并不是这样做的,在孩子完成后不是鼓励其继续努力,而是看到他们失去兴趣就包揽了下来。
案例一:飞飞的奶奶看到他在游戏中玩得满头大汗把衣服脱掉了,不放心,担心孩子没有及时穿好而感冒;急匆匆地赶到幼儿园要帮孩子把衣服穿好。“奶奶,这个扣子我会扣的,刚才我自己解开的,我会的。”但是奶奶没有搭理,一下就帮飞飞把衣服穿好了。飞飞有点不开心,但是并没有说什么。
案例二:游戏正在进行,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今天娃娃家的爸爸是畅畅,他们把家里整理得很整齐。因为昨天娃娃家不干净,没有客人去做客了,所以他知道要请朋友来家里玩必须把家整理干净。游戏结束了,时间接近中午进餐的时间了,阿姨看到畅畅换鞋子,就想去帮助他。畅畅拒绝了:“阿姨,我会自己穿的,老师说我的鞋子穿反了要我再穿一下。”“我帮你快点穿好就可以整理娃娃家了呀。”畅畅还是坚持,于是阿姨没有揽权,让他自己把鞋子换回来。“阿姨,你看,我穿好了。”“你赶快把娃娃家打扫一下吧。”畅畅有点不开心了,他的成功并没有得到别人的赏识,低着头去整理玩具了。
很多时候,成人应该不要吝啬鼓励的话语,让孩子感觉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自信心增加了,就有利于促进自理能力的发展。
我们应该帮助幼儿树立起自我服务的意识,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去做,寓教于乐,让他们识得自理的方法。循序渐进不着急,让幼儿一步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练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在竞争中促进自理。
总而言之,幼儿的自理能力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够养成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家长不断的引导与教育,共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成为我们眼中真正能干的宝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1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