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中学语文试题命制给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咏梅
摘 要:新课程下的语文试题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与顿悟穿透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审美价值与情感态度,注重考查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教学所应值得关注和思考的。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语文 试题命制 教学
新课程下的语文试题的命题趋势是考试的试题难度降低,主观性的综合阅读理解题目增多,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灵活性与人文性。试题的考查重点在综合阅读与作文两方面,彰显出“以现实生活为立足点,以鲜明个性为突出点,以人文精神为关键点”的显著特点。
1 思考一:语文教学应立足于社会生活来为新课程的教学提供鲜活的丰富资源
1.1 以社会生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现实生活美的欣赏感悟能力。
这种试题,生活化气息很浓,反映的信息化内容丰富。这种生活化,信息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国家的大生活结合像“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神舟六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三峡工程胜利竣工,……”。二是地域生活具有特色化,像淄博作为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足球故乡,历史文化非常的久远。盐城的麋鹿与丹顶鹤等都是命题者的命题素材,这样既与地域生活结合,又可激发学生的地域自豪感,提升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三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让学生用整饬的语句,谈出阅读对人生的作用,学生有实际感受,回答也就没有因为抽象所带来的难度。
1.2 以题型灵活多样为考查形式,更利于学习基础各异的考生发挥。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考查这样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了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试题从四个角度考查,一是直接背诵默写,即根据上句或下句写出对应的诗句;二是理解背诵,即根据文题要求写出相应诗句;三是自由默写,即根据自己的学习积累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即可;四是创新性默写,即由题目本身所提供的素材让考生进行自由的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符合要求的语句即可。
近年来,有些地方考试题目中出现了对字形的书写的考查,要求考生依据格式进行规范化的书写。写作要求上还规定考生的书写质量,按分值计算纳入写作总分。
1.3 以试题难度降低为考查要求,彰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人文之美。
近年来,各地依据新课程语文标准的要求,立足本地学生的学习实际与课程改革的实际,基本上做到了“秉承传统试题命制的精华,不放松对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考查,着力于综合阅读的理解感悟与抒写真情实感文章的考查,试题不再设置阅读障碍,不让学生‘投陷丢失分数’”。
不过我们通过观察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也不难察觉,试题本身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限制考生的答题结果与意见,甚至让考生提出自己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建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种活性题目其实就是考查我们在学习语文时的知识拓展与延伸上的掌握情况。
2 思考二:语文教学应走出课堂,还学生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培养他们具有鲜活的个性
2.1 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突出亮点,每次的试题考查也体现了“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的目标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所有中小学,都应按照新课程实践活动的要求走出课堂去探索那些未知的世界,鼓励学生去触摸那些值得留恋与记忆的东西,并非那些单纯的文本知识。
除此之外,试题在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运用方面也都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如注重言语礼貌、交流沟通、宣传标语的表述。2007年盐城市的中考试题中就出现了对“鹿鹤共舞”的表述:一方面要求学生要知道糜鹿和丹顶鹤是盐阜地方的特有珍贵动物;另一方面要求考生以记者的身份就此采访他人,并要用美术课上的一句术语来进行表达,无疑这又将语文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2.2 以阅读材料为依托,注重品位文章人物个性,强调人物个性感悟。
阅读理解试题,不论是课内的文言文,还是课外的文言文、现代文,只要是有人物形象的都注意选取有个性的形象。苏轼、袁宏道,作者有个性,文章也就有个性。魏晋时代的“王恭”和文学形象“苏七块”更不用说。在倡导个性化表达的今天,只有有个性的考题,才有有个性的答案。
其实,我们通过比较也不难发现:上述这些人物形象及其个性都能在七到九年级的语文文本中找到。往往考题中所选的是其人物的另外一方面的性格个性,但总的说来,该人物的总体特征精神面貌还是不变的,考生可依据这一点作很好地理解、穿透、把握。
2.3 倡导写富有个性和真情实感的文章,打破以前的僵化格局。
我们教者不妨让学生多写一写富有鲜活思想和个性的文章,哪怕是只有几句话,建议他们通过查资料、上图书馆或上网寻找资料等方式去积极的探寻那些未知的东西。我们教师还应该为学生的这些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让他们自觉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价值。
其实阅读美文也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当我们没有足够多的学习资源时,不妨找一些报纸杂志的副刊文本来阅读,其中不乏有一些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物或故事与此相似,我们何不走进这些人物的情景当中去和他们进行对话聊天。我们把这些话写出来,就是一篇发自自己灵魂深处的真情随笔。
3 思考三:语文教学应该始终以人文精神为主线,关注人生,不断挖掘潜藏在人的精神深处的秘密
3.1 以综合阅读的考查为突破点,重视文本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综观近年来的综合阅读理解题,我们也看到没有课内的名篇名段,这就解放了师生死扣课本,从重知识的传授转化为重能力的培养,得法于课内,用乎于课外,更便于在课堂上体现落实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凡是文本以外的阅读理解题都是考查了一些名人名家的美文佳作或节选片断,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应留心那些现当代名人如王蒙、冯骥才、朱自清等大家的文章,特别是那些特定时期的文章,这些文章往往具有震撼心灵,情真意切的特点。
3.2 以考查人物的内心活动为背景,探寻他们的价值意义。
现有的文本知识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延伸与拓展。“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教师与学生应充分地融入一个动态的、和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学习语文应该走进文章的意境当中去,与文章中的人物进行交流,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这也是我们学习语文所不可缺少的。
4 结语
新课程下的语文试题命题应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目标理念,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将文化韵味与现实指导价值有机合而为一,这也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所期待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3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