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学校管理的源头活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兰彬
“以人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运用到学校管理之中,强调的是以人为主体,树立一切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为了人的思想。
学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在正确认识管理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计划、执行、检查、总结的职能,有效地利用学校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管理对象,确定并达成学校目标的社会实践过程。“以人为本”的管理,实质上是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作为管理者的主要职责。说它是学校管理的源头活水,一点也不为过。
一、以教师为本,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铺平道路。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如果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没有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每一个具体教学行为上,没有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处细节上,必将阻碍课改的进程。同时新课程留给教师更大的创新空间,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构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课改期盼教师转变职业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呼唤教师教学思想的重组和构建。如确立人本意识,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确立对话意识,教育是师生的平等对话;确立过程意识,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自主构建的过程;确立差异意识,研究差异,实现多样化发展。教育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行为的转变和教学的创新,教师的主动参与,热情投入,必然会使课改闪现出创造性的光辉。因此,学校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以及参与课改的“最大值”,让教师充分实现自身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有效呈现。
二、以学生为本,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也是学校管理的最终目标。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育教学。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在学校管理中,要根据学生知能结构和接受能力设置课程,规划进度;要根据学生生理特点制定作息时间,并随季节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要根据学生知能现状,选择教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教育教学。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人会逐渐形成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智能和气质性格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独特性是个性本质特征。“有教无类”是说教育对象的广泛,“因材施教”是说教育要讲个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这是以人为本最根本的一点。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差异既是教育的基础,又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当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依学生原本,促学生完善,助学生发展。如果我们的教育成为一种“铸模”,把个性各异的学生变成“标准件”,那将是教育的失败和悲哀。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要把创新能力作为学生素质的重点来培养。实施培养的途径主要在课堂。课堂教学应当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求教师不仅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在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是一种真诚的帮助,更是一种引导和激励,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富于想象的品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发明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仅接纳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表现,更要宽容和满足学生的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
三、以干部为本,为“每一个部门的发展”注入活力。
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没有一个相应的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是难以想象的。因此,重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自然而然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改革犹如一股春风,吹进学校的每一个部门,给部门的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为部门管理者形成独特的工作思路提供了机会。确立以干部为本,就是充分调动各部门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使全校上下减少内耗,形成合力;确立以干部为本,就是要求校长对上级选配的干部和校内选拔的干部一视同仁,不双重标准;确立以干部为本,就是要求全面、客观地评价干部,对他们工作的考查、考核、评定不仅置于教师考评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各部门管理者的创新性劳动,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干部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以干部为本,就是要建立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注重营造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通过民主协商,科学决策,把个性的治校理念渗透、传递给各部门,形成办学的共同主张,真正让部门干部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根本是尊重人格。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持有创新能力的管理者带领更新观念的教师,来引导富有个性魅力的学生去塑造完善的自我、发展的自我、成功的自我。这必是学校管理最优化的源头活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