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语阅读教学中关于阅读材料的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 丹

  摘 要: 英语语言课堂通常倾向于选择“真实的语言材料”,尤其当交际法教学越来越被重视的时候。本文将讨论真实性的本质,以及阅读材料选择的其它标准,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关键词: 英语阅读 阅读材料 选择
  
  1.引言
  
  英语语言课堂通常倾向于选择“真实的语言材料”,尤其当交际法教学越来越被重视和运用的时候。而同时英语教师往往又会遇到以下两个困惑:语言材料真实性的真正含义,以及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标准。本文正是旨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探讨“真实性”的定义,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标准。
  
  2.对真实性的定义
  
  对语言材料“真实性(authenticity)”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严格定义和灵活定义。
  2.1严格定义(strict interpretation)
  严格定义的真实性通常强调以下两方面:语言材料的来源、语言材料的作者或者读者。
  一些人强调语言材料的来源,认为真实的语言材料是:来源于英语国家,并且未作任何语言上的改动。如Aebersold和Field就提出真实的语言材料直接来自于英语国家,并且在运用于语言课堂之前未作任何改动。[1]同时,Scarcella和Oxford也认为地道的语言材料应该是未改编的、未删节的,直接来自于英语国家的读物。[2]
  另外一些人提出真实取决于材料的作者及其读者。这种观点认为真实的语言材料必须是由英语人士写的,并用于英语本土人士阅读的,而不是基于教学的目的为英语学习者所编写的材料。[3]Meihof也指出,即使材料来自于英语国家,一旦其脱离其正常的社会文化环境而被运用于语言课堂,材料就会丧失真实性。[4]
  2.2灵活定义(flexible interpretation)
  然而,一些人对真实性的定义更加灵活,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两类:
  (1)第一类定义强调语言本身。在《朗文语言教育和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对“真实”的定义是语言材料具备真实的口语或书面语的特点。因而改编成为语言课堂编写的材料,只要具备真实语言的特点就可以被认为是地道的。[5]正如Silbersein指出的,只要这些改编的语言材料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将会接触到的语言在句法、话语结构、词汇和内容方面类似,就可以被认为是真实的语言材料。[6]
  (2)除了上述强调语言本身特点的定义,Breen扩展了“真实”的定义,涉及教学情境下的所有因素,分为以下四类:将作为输入材料本身的真实;学生对材料体会的真实;语言课堂任务的真实;语言课堂提供的社会场景的真实。[7]
  Breen建议老师自我提问两个问题:学生自己之前的知识,兴趣和经历能不能和所选阅读材料产生联系?学生将如何让材料地道以适应他自己的目的?
  2.3真实性的本质
  上述对真实性的定义多强调语言材料的来源、作者或者语言特点,而真实性的本质应该是指读者与材料之间互动的真实性,对其产生恰当的回应,如理解、感想等。这与上文提到的Breen的第二类真实性正好一致。因为材料本身是没有含义的,是读者在读时基于不同的理解赋予了它这样那样的含义。正如Janet Swaffar提出真实性的主要考量标准应该是作者具备真实的交际目的,如说明、劝说或感谢。[8]另外更为直接但类似的观点是Widdownson提出的,不要认为真实性是语言本身存在的品质,而应看作是在读者的回应中产生。[9]依据这种理解,简化或改编的语言材料只要能够让读者与之产生互动(如与读者自身经历、知识或兴趣产生联系),就可以被认为是真实的。
  基于此种对真实性的理解,我们将能大胆运用简化的阅读材料。并且,英语老师甚至是英语学习者可以自己编写真实的阅读材料。以下是一个学生为自己写英文故事的真实而成功的例子(来自Leni Dam在2006年华威大学的关于学习自主性Learner Autonomy讲座的介绍)。这是Leni Dam的一个小学生写的关于“幽灵”故事的梗概:
  A ghost always came out at night and scared people.Till one night he met a girl and they fe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The ghost then became a good ghost and never scared people any more.
  这是一个简单、但可爱而又有创意的故事,并且语言流畅。他还在文字的旁边配了生动的图片。每个读者一定都会被这个小故事感动,小作者本身以及他的同学更是如此,所以他和文章之间良好的互动是显而易见的,而这正是我们讨论的“真实性”的本质所在――读者能够对所读文章产生感悟或回应。
  除了真实性,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还有其它一些重要的标准:学生的兴趣、可挖掘性、可读性、多样性,以及情感和文化因素。以下我将重点解释上述较为复杂且非常重要的两个标准:可挖掘性及易读性。
  
  3.可挖掘性
  
  阅读材料的可“挖掘性”被认为是除兴趣之外最重要的标准。它指阅读文章将如何被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挖掘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阅读目标(尽可能模仿真实生活阅读目的);可被运用的阅读技巧;可以被设计的阅读任务。[10]这与Hedge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建议老师可以提如下问题:阅读材料是关于什么的?(我们生活中会读到类似材料么?)读者能不能有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阅读(能否包含不同的阅读技巧)?什么样的阅读任务能够帮助学生运用以上阅读技巧?
  Hedge还列出了中级或成年学生的阅读目的:
  (1)获得信息,如列车时刻表。
  (2)满足对某个话题的好奇,如杂志文章。
  (3)听从指示,如地图、菜谱。
  (4)为了享受和娱乐,如诗歌、戏剧。
  (5)为了保持联系,如邀请函、书信、备忘录。
  (6)为了了解时事,如新闻。
  (7)为了找到时间地点:通知、旅游指南[11]。
  老师可以考虑把以上阅读目的加入语言课堂,因为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真实生活的阅读需要。为了达到上述阅读目的,老师需要考虑设计哪些阅读任务和训练哪些阅读技巧。阅读策略和技巧的训练包括:不同的阅读速度,略读、寻读;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意思;运用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的策略来读文章;运用文章中的图表信息等。阅读任务可以是简单的搭配题,也可以是讨论等,视阅读目的以及要训练的阅读技巧而定。如为了让学生读懂生活中会遇到的时刻表,老师可以让学生运用略读和寻读技巧迅速找出某趟车的发车时间,以达到这一目的。
  
  4.易读性
  
  易读性是指文章在结构和词汇上的难度。老师应首先评估学生在这两方面的水平,然后决定可以接受的生词的数量和文章结构的复杂程度。对于一篇文章中可以接受的生词数量,有人认为2%―3%就算很多,因为这意味着每页大约有18个生词。另外有人认为5%是可以接受的,也有人认为可以用“五指原则”,意即一页超过5个生词就算很多。当然,这些仅仅是一些参考而已。可接受的生词的数量当然还取决于阅读的目的和生词的性质。比如,泛读材料的生词量最好在1%,而精读的生词量则可以多一些。而在生词的性质方面则要考虑,这些生词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阅读,以及它们是否是有用的词汇。
  那么易读性到底要如何衡量呢?这里介绍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通过易读度指数(readability index)来衡量,它是指在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各摘取100字的范文放入英文易读度测量程序,通过计算长词和长句出现的频率从而衡量文章在单词和结构上的复杂程度。[12]当然这种方法也有其弊端,比如有些短句由于结构紧凑,学生阅读起来会更加困难。另外一种方法是完形填空的方法,即把文章有规律地删掉一些单词,比如每隔七个词挖一个空,然后看学生能填对多少词。如果一个中等水平的学生能填对45%,那么这篇文章则具可读性,可以被运用于课堂。如果文章是用来自学的,那么学生填对词的比例则应在60%以上。

  5.结语
  语言材料真实性的本质应体现在读者和阅读材料之间的互动,即读者能在知识、兴趣或自身经历上与材料产生联系,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因而老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特点大胆对英语材料进行改编或简化,甚至是自己编写阅读材料。另外,在选取材料时还应参照其它几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学生的兴趣、可挖掘性及可读性。
  
  参考文献:
  [1]Aebersold,J.A.and Field,M.L.From Reader to Reading Teach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Scarcella,R.C.and Oxford,R.L.The Tapestry of Language Learning:The Individual in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Boston:Heinle and Heinle,1992.
  [3]Nuttall,C.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Oxford:Macmillan Heineman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996.
  [4]Meinhof,U.Predicting Aspects of a Strategic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T.Bloor and J.Norrish (eds.),Written Language[M].London:CILT,1987.
  [5]Richards,J.C.,Platt,J. and Platt,H.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2nd ed.)[M].Harlow,Essex:Longman,1992.
  [6]Silberstein,S.Techniques and Resources in Teaching Reading[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7]Breen,M.Authenticity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J].Applied Linguistics,1985,6(1):60-69.
  [8]Swaffar,J.K.Reading authentic texts in a foreign language:A cognitive model[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5,69(1):15-34.
  [9]Widdowson,H.G.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10]Nuttall,C.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Oxford:Macmillan Heineman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996.
  [11]Hedge,T.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2]Wallace,C.Read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0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