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泛读课程与互动教学模式的实现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庆昆
摘 要: 本文旨在分析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其有效实现途径,说明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而且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泛读课程 互动教学 理论依据 有效途径
一、泛读教学的现状和改革必要性
英语泛读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扩大词汇量,并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精读不精,泛读不泛”的现象。由于目前泛读教学课时偏少(2―4节/周),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上泛读课时,往往重点讲解词汇和语法。对于学生理解有困难的长句和难句,则采用翻译和释义的方法加以解决。这种教学模式并未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使用所学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进行假设判断、分析归纳和推理检验。学生学过后,虽然掌握了一些单词、词组和句型的用法,但他们的篇章理解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同时学生还在阅读时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例如:有些学生会把文章从头到尾地阅读一遍,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则会反复阅读;泛读文章中的生词量也较大,碰到生词时,由于担心其会影响文章的理解,所以逢词就查。这样不仅影响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阅读的速度,而且“只见树不见林”,学生并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鉴于此,很有必要对泛读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在于改变以往只重视词汇和语法教学的做法。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能力结构相结合,在课堂上建立一种互动交流教学(two-way communication)的模式。鼓励学生体验、参与、实践和交流的这种英语互动学习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语言的本质是交际,理应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和交际能力,英语课堂则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主战场。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双主体。教师应该扮演导演和组织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英语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理论依据和其实施的有效途径。
二、相关理论依据
1.集体动力理论(Collective Impetus Theory)
前苏联教育家安东・谢妙诺维奇・马卡连柯(Ahtoh Cemehobh Makapehkou)的集体动力理论认为(集体动力即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集体内部成员的良好合作关系对每个成员会产生多方面的增殖效应。师生互动教学应以小组为活动单位进行互动学习。因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通过互动合作他们可以取长补短,实现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2.社会交互理论(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
该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环境,以及教师与学生、任务或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社会交互理论认为人自从出生起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环境,学习发生在他们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习身边对他有重要意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尤其是从教师那儿。因为教师是学生首先接触和模仿的人。社会交互理论给外语教学的启发就是学生是在交互的环境下学习语言的,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给英语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便于学生消除焦虑和紧张情绪,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语言的运用能力。
3.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onism Theory)
认为教育就是赋予受教育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学习者将自己的经验带进学习过程中,是积极意义建构者和问题的解决者。实践方法是教师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概念、论点等,而问题的答案则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William,2000:49)。建构主义给英语教学的启示是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学外语并不只是单纯学习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外语当作一种培养学习者能力的手段。
三、“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具体实现途径
1.导入式教学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是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授课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要充分考虑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文的关联性。如果设计的问题学生感到比较陌生或者超出了他们的知识范畴,就会给其学习带来困难,进而会影响到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所以教师一定要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的问题,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例如,在上“The English Reserve and Politeness”(《英国人的谨慎和礼貌》)这堂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回答:
1.What do you know about English reserve and politeness?
2.Can you ask an Englishman his salary or age?Why or why not?
3.If you have to ask for help from an Englishman,How will you do that?
教师可以在课前把这些设计好的问题告诉学生,让他们提前去准备。这些问题学生以往从报纸、电视、杂志和网络等渠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任务布置下去后,他们在课后会查询和搜索相关问题的答案。课堂讨论这些问题时,他们已经胸有成竹,不仅能够大胆地陈述观点,还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看法,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
2.场景式教学
教师在课前还可以设计若干场景让学生课后思考和讨论,进而以小组为单位排练。在课堂上抽取若干学生表演,表演完后大家可以在一起讨论并发表各自的看法。还以“The English Reserve and Politeness”这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场景:
场景1:假设你在火车上碰见一位英国人,你该如何和他打交道?
场景2:如果一位英国人邀请你到他家里做客,你是否携带礼物?如果需要,分别给男主人和女主人带什么礼物呢?在餐桌上应该注意哪些礼仪呢?
场景3:在英国的一辆公共汽车上,有位女士上了车,而车上已经没有空余的位子了,作为一位男士,是否该让位呢?
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获取了大量的信息。然后五人一个小组,分别排练3个场景。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模式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准备并参与表演。表演过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集思广益。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完善了相关知识,同时还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3.小组任务式教学
该方式一般是由三到五个英语程度不等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而采用的合作互动形式。相对于大班课堂来说,这种方式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是外语课堂常采用的课堂组织形式。小组讨论可以实现信息共享、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深度的探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减少了,他们的交流对象不是在知识和能力上更具优势的老师,而是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水平较低的学生心情也很放松,也更愿意在同伴面前大胆地表现自我了。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程度和性格、把全班分成个英语水平大致相同的小组,并引导各小组完成的任务,讨论并归纳相关的知识点和大意等,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交流和合作。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在公共场合表达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小组活动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考虑组内任务的分担,确立活动负责人,在设立学习任务时尽量确保每个成员的参与。
四、结语
现时期英语泛读课程的教学应紧密围绕着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密切关注这些变化,充分运用这些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大胆创新,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不仅注意词汇与语法等语言点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Littlewood,William.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董明.大学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育,2004,(5).
[3]李晶洁.教师作为辅助者在外语课堂语言互动中的作用[J].外语界,2002,(1).
[4]林令霞.关于大学英语中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思考[J].外语界,2004,(1).
[6]王丽萍.外语教学如何进入交际互动课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
[7]刘乃银.英语泛读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该论文为2009年安徽三联学院院级科研项目成果之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65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