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政治复习课在探究式互动中走向高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乔团叶

  摘 要: 新课程改革以来,自主、合作、探究、互动等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课堂呈现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局面。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却不无遗憾地看到,复习课教学仍然停留在知识的灌输和强化层次,忽略知识系统有效的再现,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化,极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甚至会影响到后续新课的教学。如何在复习课上回归学生本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由被动转为主动进而提高复习课效率,文章作者以观摩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一课为例,谈谈对通过探究式互动打造政治高效复习课堂的解读与反思。
  关键词: 政治复习课 高效课堂 探究式互动
  
  一、案例描述与分析
  1.学案导学,预设互动。
  课前执教者精心设计了《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一课的教学案,立足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关切,重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的收集。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课前注意收集和处理自己感兴趣的有关上海世博会的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使每个学生都作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为互动教学有效展开做充分准备。
  2.创设情境,引发互动。
  上课伊始,从创设的生活情境切入:目前全国、全世界人民都在分享上海世博会这场文化盛宴。学生代表带领全班同学欣赏世博会部分展馆的一些精彩图片:丹麦美人鱼、中国国家馆等,学生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师顺势追问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通过哪些方面得以体现?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一开始就将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直接拿来研究一般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一个能让学生接受的引子、楔子,采取曲径通幽的办法,即创设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才能使所研究的问题犹如汤中之盐,让学生好之乐之,在不知不觉中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3.过程探究,展开互动。
  展示上海世博会部分国家馆照片及部分精彩节目:韩国特色击鼓文化、毛利舞蹈、中国皮影戏等。小组合作探究:
  (1)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属于这个民族,它是这个民族发展的见证。对吗?
  (2)对待面临失传的皮影戏,有人反对进行抢救和保护,认为应当顺其自然地让他们被历史淘汰。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展示世博会上相关志愿者的知识。探究问题:
  (3)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世博会的?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世博会有何优点?
  (4)假如你是一名大学生,你愿意去做志愿者吗?为什么?
  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实践而探究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提倡学生合作探究,是以课堂为载体,以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为中介,共同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重在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对学习保持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抒己见,驰骋想象,共同商量解决问题。同时强调让学生细心倾听别人的发言,勇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修正别人的观点,并接受别人正确的观点,接受别人合理的意见。实践证明,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最易产生学习乐趣,从而有效地掌握交流、筛选、辨真的学习方法,自觉形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对自身素质的有效提高。
  4.知识提升,深化互动。
  小组合作探究:(1)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世界文化繁荣,但不利于本民族文化发展。(2)认同本民族文化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这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树立了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了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
  二、案例反思与感悟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实施学案导学是打造高效复习课堂前提。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在钻研教法、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案,巧妙设问。一份依据课程标准、文本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而设计的、含有若干“问题链”的导学提纲,可以对学生产生正确的引导作用,也是政治课互动教学有效展开的前提条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通过“学案导学”这一教学策略,力图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师生、生生互动是打造高效复习课堂的关键。
  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是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举措。
  打造高效复习课堂,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换――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为此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一要强化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必须彻底摈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主动性,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要具备启发意识,课堂教学不应全盘授予,而应相机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诱导、设疑搭桥、总结提升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照亮学生思维的明灯。教师要学会启发教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要健全民主意识,教师与学生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人际关系,课堂教学中切忌“画地为牢”、“以我为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服务者,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有利于实现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淡化教学活动的预设性和统一性,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在和谐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课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为此,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课前预习开始,到课内探究和课后帮教,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监控、反思、调节、补救,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小组的组建,要关注学习差异,也要关注个性特质,让课堂充满团队合作氛围。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评价制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我们适当地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做准备。
  3.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和思维方式是打造高效复习课堂的核心。
  高效课堂教学是指以学生的进步和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落实新的课程理念使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为条件,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它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高效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方式。学科素养的核心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及思想方法。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单向灌输和机械训练上,教授的仅仅是“学科”知识,而不去关注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不去引领学生发现学科知识背后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那么,这样的学习显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应该回归“教学生学”的本质,引导学生解决“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
  为此,教师要严格规范课堂教学的施教行为。具体要求一是坚持“三讲三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互助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学也学不会的不讲。只讲联系、讲方法、讲规律,讲的时候要注意语言力求做到精确、精炼、精彩。具体要求二坚持“五个让”的施教习惯: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具体要求三是要坚持“三为主”的教学策略:以学为主,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让学生身体力行去体味学习带来的乐趣,最终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以赛为主,单位时间内要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动力与适当的压力,生生之间可以引入恰当的竞争机制,以调动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情绪。以练为主,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教师应在环节的导入、时 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以练习去强化课堂的互动,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总之,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变讲堂为学堂,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引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共同探究,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叙述,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全面发展,打造高效的复习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涂金云.走进生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
  [4]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资料汇编.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2008.
  [5]骆舒洪.有效教学的理念、实践与思考.网络文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76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