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俊伟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面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积极寻找心理危机干预对策,对于大学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危机 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大学生面临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冲突和压力,一些心理相对脆弱的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陷入了心理危机,由此引发了危害自身健康与校园安全的事件,受到高校、教师、社会与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处于身心发展巨变时期的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因此,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积极寻找心理危机干预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心理危机和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发生的一种反应而陷于极度自卑、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拨的状态。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学校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学生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因心理危机引起的伤害行为发生或将伤害行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生命安全,使之恢复心理平衡,进而提高大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重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最突出的特点是及时性、迅速性,其有效的行动是成功的关键。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居多,家庭溺爱,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突出,缺乏换位思考意识,人际交往缺乏沟通,自我控制能力差,多沉迷网络和游戏,等等。当面对矛盾冲突时,不会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解释,更无法控制高涨的情绪,往往使矛盾激化,甚至因受挫能力而产生心理危机。这些应该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原因分析
(一)生理和心理矛盾带来的危机。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生理发育的基本成熟和部分心理因素的发展,使他们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有时客观全面,有时主观偏激。独立性与依赖性交织,情绪与理智并存,强烈的求知欲和相对较差的识别力相矛盾,理想与现实脱节,等等。他们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二)社会发展需求和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危机。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智能要求越来越高,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一些学生整天忧心忡忡,表现出严重的危机感;另一些学生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给自已施加压力,除了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外语水平证书、各种职业资格证书都成了他们步入社会寻求发展的敲门砖,考研、出国已成了大学生新的追求目标。就业、生存、发展的压力同时压在大学生的身上,在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精神压力。
(三)人际关系紧张带来的心理危机。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大学里,五湖四海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各自的生活习惯、兴趣、性格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来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一些性格内向、孤僻、自我中心者,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尤其是一年级的新生,难以适应生活变化,孤独感、无助感时常袭上心头,心理危机便油然而生,当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呵护,缺乏朋友师长的支持与鼓励时,常常感到彷徨无助,最后变得越来越孤独,进入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失去自我价值感。
(四)由情感引起的心理危机。
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产生紧张、恐惧、羞涩感,甚至做出不正当的行为,还有因陷入感情旋涡、失恋、单相思等问题困扰,产生苦闷、惆怅、失望、悔恨与愤怒,一旦失恋往往引发心理危机。
(五)个体认知偏差带来心理危机。
个体认知的偏差往往会产生“绝对化”或“概括化”,或二者交替,进而出现心理危机。这种人格特征使个体遇到危机时往往瞻前顾后,总联想不良后果;他们对自己面临的危机状态缺乏冷静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认定没办法了,思维变得极其狭隘。在情绪情感上具有不稳定性,不自信,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解决问题时缺乏尝试性,行为冲动欠理性,表现为无所适从。
(六)家庭教育环境而形成的心理危机。
从幼儿时期起,至小学、中学的生命初级阶段,进入大学后,每个人的心理发展已见雏形,建立起初步的认知结构模式,形成了个体的心理特征。心理专家指出,在教育型、严厉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中,教育型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最低。当今大学生,大多在儿童时期未曾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缺陷,一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中小学时期就已成形,所以大学期间往往出现心理危机。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对心理危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大学生中心理危机存在的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采取各种途径锻炼大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社会竞争和未来合格人才的需要。一方面,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帮助他们了解有关青年期心理特征、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及其危害,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保健意识,帮助他们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技巧,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同时,重视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出现心理问题,要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以便及时能得到心理咨询员的帮助,缓解焦虑不安的心情,避免心理问题加重。另一方面,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和调动学院的心理工作部和心理互助员的积极性,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开展心理咨询、开设“心理热线”,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的调适能力,并利用学校内一切可以使用的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致力于心理危机的形成、爆发前的预测和干预,是通过预警系统对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进行系统评估,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突然性和意外性,将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的一种系统和机制。学校在心理危机干预实践中,可以建立一支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队伍,制定相关的工作条例和细则,明确其职责和要求,形成一个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加强具有心理健康知识储备和管理实践经验的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一般使用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对所任用的辅导员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让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知识,学会鉴别常见的心理问题和严重的精神疾患,这样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可以于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
(四)学生骨干队伍。
学生骨干队伍包括班级党团支部干部宿舍长、心理委员、社团干部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作用,尤其是危机预防、发现及信息报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学校可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邀请校内外心理学专家对全校所有心理委员进行系列培训和团体辅导,以增强学生骨干自身与人沟通的能力,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
(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定期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便心理问题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防患于未然。组织有关专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鉴别、咨询和跟踪调查,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六)培养学生自我心理维护能力。
青春期的大学生精力旺盛,情感丰富,尤其是好胜心和竞争意识强,生活中易出现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难以自控而失去理智。如果不及时调控,容易出现极端行为,对自我和他人造成伤害。因此,要积极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各种途径锻炼他们的意志、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保持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各种辅导形式,对大学生的独立生活及社会环境的适应、学习与社会工作关系的处理、人际交往的适应、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与帮助。要让大学生学会情感调节,学会理性控制,将不良情绪带来的能量引向比较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向,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积极行动,学会理智战胜情感,从而享受愉悦的心理体验,保持心理平衡。
(七)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坦诚相待,互吐心声。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需求,为他们展现天赋和才华、发泄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意识、获取自信心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吴继红.大学生新生危机源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2009,(10).
[2]张爱宁,徐光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教研探索,2008,(2).
[3]王建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探源和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07,(5).
[4]张本钰,林丽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