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音乐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晓

  摘要:音乐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感知、音乐兴趣、音乐情感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710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57-02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书育人”,也就是说,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课本上的科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人性品格,学会怎样做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之先生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怎样才算是一个具有良好人性品格的人呢?怎样才能做好一个人呢?这就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心理素质是否达到标准了,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学校要充分利用音乐教育资源,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音乐感知、音乐兴趣、音乐情感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从培养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方面
  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能力,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生活空间过于狭小,他们的学习节奏又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以及他们几乎没有社会经验,社会阅历太短浅。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正确地认识自我,从而很好地克服自卑、堕落、骄傲、自满等不良心理现象,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通过音乐教育中的各种教学活动,我们可以有效地扩大他们的生活空间,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暂时的平静和休息,开拓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自我认识能力。例如:在讲到《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乐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音乐鉴赏》第三单元)时,我将知识点扩展,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特别向学生介绍了它的创作者阿炳。我将阿炳在双目失明、贫病交加、生活极为艰苦的情况下,还不乞求别人的施舍,以卖艺为生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尤其是讲到阿炳由于曾编演过许多讽刺性的乐曲,向邪恶势力挑战,如《听松》、《汉奸的下场》等曲目,表达了他对日寇及汉奸的极大的义愤,因而成为反动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在1947年不幸遭国民党殴打成疾,被迫停止了卖艺生活的故事时,同学们更是对创作者佩服有加,对他的作品理解更添了几份理解和崇拜。同学们不但从音乐作品中看到了创作者崇高的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忍不拔的意志、不屈不饶的毅力,更是将创作者的精神和自己联系起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
  其实有很多关于音乐家的故事和音乐讲述的故事都是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也可以让学生在音乐家成长的故事背景下欣赏音乐,让他们在获得音乐美的同时感受人生、感受生活,使他们在精神上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理性地分析自我。
  二、从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
  学校培养学生具有正确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够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远离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现象,正确地对待生活。
  大部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不高,他们常常会出现意志消沉、过于悲观、甚至歇斯底里的现象,导致他们对社会、对现实失去信心,对学习和生活也失去积极性。这时,音乐教育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既能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音乐的美,又能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世界、社会和生活的美好,从而使他们形成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例如:在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我和我的祖国》、《祝酒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音乐鉴赏》第十七单元第三十节)时,同学们就能从中体会到祖国的伟大、生活的美好以及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甜蜜期盼等,从而使他们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并积极、乐观地对待充满希望的未来生活。
  再扩大一些范围来看,将教育素材扩展到书本以外,学生都很熟悉的一些通俗、流行歌曲中,也有很多积极向上的音乐。例如:在教唱韩红演唱的《感动中国》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很多个感动中国的事例来对学生进行健康的、积极的教育;在欣赏为鼓励5・12汶川大地震中受害者能够重新站起来,重新建设美好家园而创作的歌曲《生死不离》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看到人间的美好,社会的关爱。
  当然,也有一些揭露或反映现实残酷的音乐作品,在欣赏这类音乐时,教师就必须要注意在思想上给学生正确的引导。例如:中学生很喜欢的一位老歌手郑智化在其创作并演唱的歌曲《老幺的故事》中所描述的就是一个常见的“城市故事”,我们也似乎从中听到了他的一声叹息:都市的人被欲望淹没,却失去了灵魂。但是教师也要从中看到他的潜台词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城市是一个充满着机会的地方,在这里,虽然成功者是少数,但是只要你努力,就可以有机会获得成功。
  三、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方面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能使他们正确表达自己的感情,克服自傲、自卑、孤僻、自私等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
  因为音乐是表演的艺术、交流的艺术、情感的艺术,所以音乐的表现形式,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音乐教育中,教师对音乐课的组织形式和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形式常见的有合唱、合奏、齐唱、齐奏、歌伴舞、群舞等一系列相互合作的音乐活动。因此,参与这些音乐活动的过程,就是以音乐为纽带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音乐情感交流、音乐表演等过程中得到提升。
  例如:在每年排演校运会开幕式舞蹈的时候,因为人数众多,涉及的班级就很多,有很多同学互相都不熟悉,所以在排练过程中总是不能很好的投入,总是放不开。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就想办法在排练前先放松自己的情绪,在排练时,尽量不着急,做到示范准确、精细,对待学生多点耐心,语言也尽量幽默风趣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好演出任务。除此以外,还可以在排练的间隙和同学们做一些小游戏,促进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进行互相合作,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团结的心理品质,让他们更快、更好的熟悉,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就能在情感上更投入的参加排练。
  四、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方面
  理解,是沟通的桥梁,也是心理素质最基本的因素。正确的理解能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反之,会导致他们情绪低落、缺乏安全感、产生恐惧心理等不良心理现象。
  当学生在学习音乐时,教师要指导他们正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欣赏或表演作品。所以,对学生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理解能力的过程。例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音乐鉴赏》第十六单元第二十九节)时,老师可以详细介绍每一章节的故事内容,以及音乐所要反映的故事情绪,然后要求学生带着故事情节去倾听音乐、理解音乐,分析分析音乐是通过什么,又是怎样再现故事情节的?最后让他们明白:音区的变化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音色的不同可以刻画众多的音乐形象……这样,运用音乐教育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理解能力,甚至是培养他们的想象和创新能力。因为有的时候,有的事情单单靠理解能力是无法弄清楚的,还需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很好的创新思维来帮助理解。
  五、从培养学生自主调节压力的能力方面
  在学习和生活中自主的调节压力,是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学生缺乏自主调节压力的能力,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出现、压抑、郁闷等不良心理现象。
  音乐能调节人的神经,因此,积极开展音乐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他们懂得感受音乐的旋律美、和声美,又可以让他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自主调节压力,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音乐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能够缓解心理压力的轻音乐。例如:班得瑞的钢琴曲专辑《仙境》、《春野》、《梦花园》、《琉璃湖畔》、《日光海岸》;理查德的钢琴曲《秋日私语》、《童年的回忆》、《柔如彩虹》、《瓦妮莎的微笑》等等。
  总之,音乐有着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增进人与人的交住,促进人际关系更好的发展,还可以帮肋自我的实现,促进人格的完美。音乐博大的情感魅力,还能够培养高尚的情感,健全的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而这些也正符合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既然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如此深刻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说音乐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所以,只要我们采用正确的方法,把音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就一定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汪健蓉.论音乐教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独特作用[M].高校音教.2003(1).
  [2] 张前.音乐欣赏心理赏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捷普落夫.音乐能力心理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
  [4]刘革喜.中学生音乐学习自信心及其分析[J].文教资料,2007,(15):179-182.
  [5]尹红.音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2006.65-66.
  [6]陈友良.当代中国青年心理素质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68-16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32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