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忠仁
“创新”一词是“创立”和“创造”的意思。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说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用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就是创新意识。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那么,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保护好奇,启发求知欲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与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好奇心、求知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学生有好奇心,应该得到表扬,哪怕提的问题有时近似荒唐、幼稚。相反,如果一旦学生的好奇心受到持续打击或挫折,学生会在心灵深处产生恐惧、害怕心理,从而就会抑制他们求知的欲望,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大胆的试一试,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只有让学生开口,暴露他们真实的想法,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目前思维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引导他们思考问题,达到正确的标新立异,无意中让学生接受创新理念,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具体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不断探讨和设法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既能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对新知识的渴求和热情,从而提高创新意识。
三、课堂上留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大胆提问,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
提问是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由单一被动“学答”转为“学问”。教师应随时注意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并教给提问的方法和途径,课前、课中、课后都要给学生留有提问的机会,随时随地培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四、充分体现主体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主体教育”,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或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启发他们创新。”教师要努力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办法让学生想,见解让学生谈,结论让学生下。教师只是适时点拨一下,求同存异,形成一种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气氛。这样不但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有创造力的学生
创造能力较强的学生比较淘气、顽皮甚至捣蛋,他们的行为有时不太合乎常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老师比较喜欢言听计从、听话的学生,对调皮捣蛋的学生难以接受。其实,学生的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行为,往往萌发了创新的因素,就看老师能否捕捉到它,再加以点拨引导,转化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仅在数学教育中应引起重视,在每个学习科目,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进行培养和传播。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每个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思索的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