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 侃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各种层次的学生也因自身素质不同,与教师的合作机会也不同,因此教学活动多由教师来组织,学生只是消极参与。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首先、要积极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观念。数学教育只有把落脚点放在形成学生的数学观念上,才能将教学活动真正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问题解决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摆在了教学的突出位置,注意观察、归纳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规律,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把数学观念的培养和教育纳入到了数学知识的学习、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教育等过程中去。对此,学生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些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就像连环套”;有的学生认为“学数学有用”;有的学生认为“数学问题有魅力”;有的学生认为“善于联想就学会了数学”;有的学生认为“数学让我学会了思维”;有的学生认为“数学教学中使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数学教育本质上是理性思维的教育,它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要教育学生明确数学不仅仅是计算和推理的工具、科学技术的基础,而且要考虑到它利于形成尊重真理、讲究科学的思维习惯和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进而使学生形成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铺垫师生合作交流的情感基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否,不仅受着认识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着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时时刻刻都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要善于疏通情感信息的交流渠道,接纳和呵护每一位学生,做每位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深入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应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潜能特征等诸方面出发,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主动地、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尽管这些想法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但却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从而我们就不应该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应认真地去分析,理解它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措施有针对性。通过心理交往去影响他们,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及独立思考的性格,从而激发起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持久的动力。
  再次,情感注入才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导着认知学习。实践也证明了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则会压抑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十分重视数学学习过程,除了研究学生智力方面的因素,如认知、理解、应用等规律外。还重视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信念、态度和情绪等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内在动机来引导学生学习。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正如和学生谈话中所述:现在这种忧虑没了、我很喜欢这样的老师;越来越希望有更多的坐庄机会;你甚至可以给老师提意见;选择恰当方式,灵活把握契机,教师的情感注入才更加有效。从学生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找到反映教师情感注入的影子:老师要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如:我们是数学天才,我们有学数学的天赋;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创意性的问题用“精彩、精辟、有创建”等语言加以鼓励。这种情感的注入,在对待优秀生和后进生的教学策略方面也有所体现:有的后进生认为学不会可以不学、提供一些课外读物或安排我们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享有做不做数学作业都可以的特权。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真实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是最能引起态度和个性情绪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利用情感对认知学习的制导作用,来驱动、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为达到目标而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就常常会有异常的表现:我们会发现“高招”,让老师都吃惊;引来一片赞许;不时赢得同学们的称赞,也常令老师兴奋不已。
  总之,我认为,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数学认识结构和系统建构过程,在强调自主探索和学生理解性思维活动的同时,加强教师情感的注入,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的学习,才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