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健
摘 要: 师生互动是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动态关系,是一种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给师生以互动的空间,给学生以自信自尊和创设群体互动的氛围三个方面。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师生互动 互动空间 自信自尊 群体互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合作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那么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应当有别于传统的单向活动,强调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动态教学过程,是一种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它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缺乏平等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教师认为这篇文章分为三段,学生就不能分为四段。听到不同的观点,教师不理不睬,还是把答案强加给学生。课堂上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绝对权威,把学生当做被看管的羔羊,既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又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一副师道尊严的派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地位,这显然是一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师生互动就不易发生,或者师生互动常常是被动的、无效的,学生的反应是消极的,甚至是抗拒的。
(二)学生没有参与意识。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习惯了接受,造成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也懒得思考。课堂上任你老师讲个够,他就是不参与。有的学生想参与,但认为自己的话题太简单,或觉得话题与教学内容联系不上,担心被老师拒绝,担心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也担心被同学们嗤笑,认为知识浅薄,等等,所以不参与。这时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课堂上这样的现象不少见:课堂上,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请学生提问,但就是没人响应,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有想法、有疑问但不敢说,而乐意随大流,人云亦云。结果是很多学生遮盖了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也掩饰了自己的错误。课堂上师生错过了一次次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互动的机会。
(三)教师不重视创设情境。有些教师上课,课堂教学程序老套,模式固定划一,不管讲哪篇课文,也不管是哪种文体,都是一套模式:打开课本,出示课题,介绍作者或写作背景,朗读课文,解释词语,给课文分段,逐段讲解,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介绍写作特点,布置练习。自始至终不考虑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的注意力、情感、想象根本就没调动,谈何师生互动?
二、有效组织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法
(一)给师生以互动的空间。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实质上就是相互交往,也就是所谓的师生互动。课堂上要产生师生互动,应该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这是师生互动的本质。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两者应该是平等的。唯有人格平等,才能调动师生互动的积极性,才能有互动的流畅。因此要互动,教师首先要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彻底摒弃“师者为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安全感,有被尊重的体验,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不能对学生简单地说对或错、能与不能的结论。在师生的交往中,教师要放下架子,改变自己的角色,由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否则,又会回到一言堂。这意味着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应努力在精神上、文化上、心理上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然后师生在交流中有思考,有争辩,在争辩中得出结论,在得出结论的同时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发现价值。这样在双方共同的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发生的互动,是积极的、主动的,并且是充分有效的互动。互动促使师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应抛弃高高在上的地位,摒弃师道尊严,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的研讨教学。而学生也不再是无奈的听众,教师的配角,被动的学习者,而是地位相同、人格相等的对话者,学习上的合作者。师生要形成这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需要构建一个自由、活动的教学空间,并能够真正体现师生学习中的平等,反映了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和相互体验。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师生互动的空间尤为关键。
首先,创设一个自由的活动空间。自由指的是教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上、在精神上和在人身上拥有一定的自由,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来选择学习的过程。因此,要互动就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中,学生很需要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教师不能吝啬那些赞美、鼓励的语言,因为此时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抚爱,都能产生一种力量,激励他们积极向上,都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需要,发自内心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屡试不爽的妙招,也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以激励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鼓励每一个学生敢于站起来说话,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制定一些课堂制度,如奖励发表异议的,鼓励大胆发言的,批评讥笑别人的,等等。对在众人面前发言有紧张心理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引导。要真诚地鼓励每一个学生,赏识他的每一点进步,树立其自信心。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有积极的精神状态,充分参与思考、质疑、练习等。学习过程就成为多向的交流,师生双方在交往中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使师生互动更加充分有效。而活动其实就是互动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个体发展成长的过程,更体现了师生之间互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还应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只要我们留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之中,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活力,就能够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其次,平等对话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充分与学生相互平等地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探索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面向学生时,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真诚地关心每个学生,避免少数的学优生当演员、当主角,多数学生当观众的局面。为学困生创造各种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与学优生在教学活动中享受同样的机会,真正做到人人平等。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部分学生被冷落、被讽刺、被耻笑的现象。同时教师要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与他们在教学中是平等的。
(二)给学生以自尊自信。在新课程中,树立学生的自信自尊,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学生以自信和自尊,其实就是充分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树立他们在同学中的价值地位,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自尊,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学习中来,鼓励他们大胆发言,使他们很快就参与到正常的学习中。可见,在课堂上树立起学生自信自尊,也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营造群体互动的氛围。所谓的群体互动是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及相互影响的过程,包括在课堂中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相互反馈、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等方面。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问学生答,老师灌学生被迫收,多数情况下是少数学优生一统天下,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冷落,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几乎不存在。而我们在教学中也常常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多数情况下忽略了课堂中群体之间的互动。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在生动、多样、宽松的教学情境中,教学才有悬念,学生才会兴奋,才会情感丰富,打开思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自然会增多,师生彼此间会发生相互影响,沟通更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视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要移情换位,体验学生的所思、所想,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这样才能在创设情境中掌握主动。其次要精心设计如何展示情境,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师生模拟表演等多种方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要充分重视运用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技术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栩栩如生的实景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声、像、文并茂的多样信息中有丰富的感悟,达到扩大师生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的目的。教育机智的力量是神奇的,善于运用,就能解决教学中的突发问题,保证师生互动的顺利进行。
语文教学的互动,实际上是教师思路、教材思路、作者思路和学生思路的同步运行、相互激发。对师生互动的实现问题,本文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加以探讨,使师生互动性的教学形式形成一种教学理念,推动语文教学的全面开花。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初中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郑晓燕.构建师生互动关系展现语文课堂魅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