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古诗词中的美育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旭芳

  中国古典诗词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对偶工整,铿锵有力,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易读上口,意境优美,孕育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
  初中语文对学生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小学的“初步情感体验,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到初中的“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教学要求,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初中阶段,教师在教学古诗中如何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其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享受到美的情趣。
  一、在景物中感受意境美
  古诗词特别强调意境,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衡量作品的优劣。古诗词的意境,是意和境的统一,是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初夏的夜晚,行走在农村的田野里,清风,明月,树枝,鹊声、蝉声、人声、蛙声,都成了诗人的描写对象,对于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来说,他所看到、听到、嗅到、触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的。这是一副多么优美幽静有着美好期望的乡村田园图。可以让有类似农村生活经历的学生讲一讲他认为乡下美丽的农村风光是怎样的,哪些地方值得他流连。背诵《西江月》,进而让学生脑中出现一个个画面,一种种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美好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再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此诗前两句写静态景,后两句写动态景,特别是通过飞燕的画面,把两个不同的时代联系起来,使人体会到存在于景物之外的一种意思,而产生新废之感。
  二、在联想想象中品尝图画美
  古诗由于受字数的限制,内容高度浓缩。根据这个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想象诗中没有写出来的东西,体会诗歌的弦外之音。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遐想:春光明媚的三月,黄鹤楼边的长江岸边,李白满怀眷恋之情送别好友去繁华的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楼头话别,好友登舟启程,只见孤舟扬帆破浪前进。好友渐远,而他依然伫立江边。孤帆渐渐地消失在云水之间,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浪奔向碧云尽处,仿佛是追赶好友……整个画面空旷辽阔,送行人形影相吊,读者不禁感到丝丝孤独悲凉。在联想中抒发眷恋之情,能使人读后产生无穷的余韵。
  想象是审美实现的关键,没有想象,便没有真正的阅读,更谈不上从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再如杜牧的《江南春》,这首诗一下笔就是“千里”像一幅色彩绚丽的油画,用如椽的大笔绘出壮阔的图景。千里莺啼,天边绿叶衬映着红花,“春”有声、有色、生气勃勃,水滨的村庄,山边的城镇,丘陵绵亘,经济发达,人烟稠密。在花明柳暗的衬景中,到处有卖酒人家,酒旗在春天的和风中轻轻招展……江南的春天多么诱人。两句话,十四个字,就描画出江南壮阔的春景……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启发学生想象。
  三、在音乐中享受音韵美
  配乐诗朗诵是一种文艺表演形式。在朗诵过程中配以相当的音乐,常起到烘托作用,达到动人心弦的效果。一曲《满江红》表达了岳飞的壮怀激烈的爱国热情,磅礴气势,令人感情激荡。苏轼的《水调歌头》则是对月亮的奇思妙想,让人盼望圆月和欢聚,让人难以入睡。
  因此,在中学古诗教学中,根据古诗的内容,配以相适应场景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音乐中享受到古诗的音韵美、语言美、修辞美,进而体会到古诗严谨的结构形式和完美的艺术形象。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在范读时就可以配上《高山流水》乐曲,悠扬的乐曲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抒发了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感情。
  四、在品味中体验语言美
  沈德潜先生说:“只眼前景、口头语,而又弦外音、味外味,使人深远。”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并没有把游子在旅途中的艰辛说尽,但道路之坎坷,途中之苦思,洋溢于字里行间,应细细品味。“红杏枝头春意闹”,春意本是不闹的,然而,红杏爬满枝头,便仿佛显出一种闹意来;“山光物态弄春晖”中的“弄”字,写出了争奇斗妍的花朵,随风摆动的柳枝,百鸟婉转的歌喉,淙淙流淌的小溪……诗人就是用了一个“弄”字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想象余地,在品味中我们才能深入字里行间的深处,把隐藏在里面的东西挖掘出来。
  五、在节奏中陶醉情感美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出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如从音节和意义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融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情感是诗的灵魂,是诗的生命。古诗,有的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或爱,或恨,或喜,或忧,感情的表达总是淋漓尽致的。杜甫《登高》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倾诉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写得慷慨悲凉、动人心弦,李白《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显现了作者壮阔的胸襟和豪放的气魄。古典诗词,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把握的过程中,对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和琢磨,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加强体验,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使文中之意皆出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我之心。反复吟咏,熟记背诵,理解意境,美味无穷,小时读背的古诗到老还能牢记,那恐怕是古诗意境优美让人不能忘怀的缘故。
  六、在鉴赏中把握理趣美
  作诗,贵得理趣。钱钟书说:“举万殊之一殊,以见一贯之无不贯。所谓理趣者,此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个别以揭示一般,通过具体描写以揭示客观规律性,而且显得诗味浓郁,就是有了理趣。杜甫的《望岳》,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攀登绝顶的愿望和登临绝顶后的想象,有力地表明了诗人勇攀高峰的壮志和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表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人文哲学底蕴。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是一般的歌咏花草吗?不,它包含着深刻的内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追求与献身的精神,沉郁与激愤的感情,都包容在这短短的几句诗里了。鼓励学生大胆讨论,抓住关键语句,畅所欲言,在鉴赏词语或者是语句中知道了诗词的主旨,明白了理趣。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要发挥古诗的人文特点,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体验文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古诗的美育元素,重视其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14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