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标准中自主学习的一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音
一、人的终身发展离不开自主学习
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是希望培养和发展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如何独立思考,如何根据问题的需要去阅读有关书籍、选择必要的参考资料,如何通过交流获得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二、传统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中,教师讲得过细,学生养成了过于依赖教师的习惯。教师替学生安排好了所有的事情――怕他们不会吃,就把现成的送到嘴边;怕他们不消化,就嚼烂了喂他们。但最后学生却忘记了应该怎样选食物、怎样吃、怎样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比数学能力本身更为重要。
三、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自主学习的几点做法
1.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
正确认识预习的地位是预习的关键。预习不仅包含对新知识的阅读,还包含对已有知识的复习。预习时,常常会发现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对于已经淡忘的旧知识,可以通过复习及时发现、及时重温。
预习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第一步,对于新知识原则上只是起到一个“探路”的作用,预习并不要求把新内容全都弄懂、弄通,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有的同学确定的预习目标太高,巴不得在课前预习中解决新知识的所有问题,这既不可能,也没必要。
2.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
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常识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要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特定的符号、句法、词汇和成语去交流,去认识世界,而不仅仅是去计算,从而使常识得到积累。”
数学离不开解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密组织的解题演示,是一种静态的解题呈现;而实际上,教师在课前准备的思维过程是动态的。“受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把解题的过程呈现给学生,是“受人于鱼”;而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授人于渔”。教师应该展示给学生,怎样分析问题,寻找解题思路,这个过程不要求完美,教师应该把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同时展现给学生。解题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遇到问题时怎样处理,为何这么处理,这才是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的。
3.指导学生积极反思
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的动力。”反思可以深化对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属性,进一步优化思维过程,探索和发现规律以达到沟通新旧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对新知识的及时反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消化;阶段性的反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知识的内部结构和联系,帮助我们建构知识体系;题后的反思不仅能够认识自己的思维过程,也能概括认识活动的需要,及时调整思维过程,修整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考后反思能够帮助我们调整复习策略。反思可以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力、深刻的洞察力和完美的整合力,是自主学习所必不可缺的重要能力。这就是为何苹果只有掉在牛顿头上才会发现万有引力;为什么只有阿基米德洗澡才会发现浮力的原因。
总之,“提倡积极主动、用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是新时代的要求,是当代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当代学生要学会如何在信息、知识不断发展、日益更新的当代社会,发展自我,就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有效的自主学习。对于教师来说,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贯彻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从点滴做起,做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参考文献:
[1]严士健,张奠宙,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侯宝坤.例谈解题反思的展开.数学通讯,2007.
[3]王胜林,程煜生.主动反思:提高学习效果.数学通讯,2007.
[4]俞宏毓.浅谈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数学通讯,20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