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自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占优势,因此,作为低年级数学教师,应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创设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探究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情境,培养其兴趣,使其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做法是:
  
  一、坚持手脑并用,以动启思
  
  在教学中我主张手脑并用,让他们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计算规律和数量关系转化为可以摸得到、看得见的实物。这样的话,学生既乐于接受,又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教学“有关8和9的加减法”时,我要求学生每两人一起拿出8根小棒代替书上的铅笔,用两人的文具盒代替笔筒。提出学习要求:把8根小棒分成两堆,你们有几种分法?每次“笔筒”中各有几只“笔”?然后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学生两人合作,很快分出了如下形式:7 6 5 4 3 2 11 2 3 4 5 6 7。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借助对实物的形象思考,学生很快发现了分配的规律:先从一份7根,另一份1根分起,然后按照一份少分1根,另一份多分1根一直往下分。接着我提出:分的两部分合起来是几?从而引导学生自然得出8的组成,又为学习得数是8的加法和被减数是8的减法做好了准备。之后,可以让学生采用此法自主探究有关9的加减法,效果良好。
  
  二、加强语言训练,以说促思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区域狭窄,更缺乏数学语言,而且语言不规范、不准确、不完整。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口表述,用脑思考,从教学生说一句完整、准确的数学语言开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的要求,使学生把内部语言外化出来,以语言的逻辑性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如教学“得数为5的加法”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让学生感知到由于小朋友站的位置不同,两人各自左侧和右侧停放的车辆数也不同,因而写出来的加法算式也不同,但总共停放的车辆数是不变的,边教学边写下如下板书:3+2=5,2+3=5。这时结合图画启发学生思考:上下两个算式比较,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3和2调换位置再加,得数有没有变化?而后引导学生完整表述: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3和2的位置不同,3和2调换位置再加,得数一样。为了巩固这一认识,我让学生同桌面对面,左边的学生拿出准备的小棒,左手拿4根,右手拿1根。求一共有几根?有哪些列式的方法?一个同学列出了4+1,另一个同学列出不同的1+4。再问:为什么列出的算式不同呢?若学生回答时语言表述正确,则说明对数的概念已经理解了。这时再因势利导,进一步学生说出了:1+4=4+1,2+3=3+2,有的学生还说出了:1+3=3+1,4+2=2+4,1+2=2+1……学生的情绪高涨,同时也达到了训练思维的目的。
  
  三、创设乐学情境,以趣激思
  
  实践证明,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它,挖掘它。对此,我注意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种带有趣味性的宽松环境,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地探索知识,提高以趣激思的效率。如教学整理和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时,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复习起来积极性不高。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但不能提高计算能力,反而使学生的思想有压力,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先用粘贴卡片的方式依次出示0+…,1+…,……,10+…,形成加法表,在依次出示10-…,9-…,……,1-…,形成减法表。而后让学生多角度观察,有序地进行练习。最后采用齐答、抢答、“找朋友”、“放鞭炮”、“投信箱”等形式组织学生反复练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仅学得愉快、用的灵活,而且强化了记忆,提高了思维的活跃性。
  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效性工作,它需要我们在日积月累的教学工作中逐渐积淀,更需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的为学生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 陕西省勉县长沟河乡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