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朝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那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环境,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生命活力的存在,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
  
  一、用爱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有人说,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才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这一段话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别慌,再好好考虑!”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的目光。这样一来,在教师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出积极向上的思维火花,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环境中来。
  
  二、用精巧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
  
  好的问题是产生灵感的导火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获取知识欲望的媒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我们提出的问题应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给学生以启发,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如有教师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将学生做的三角形都展示到黑板上,然后提问:当你看到黑板上形状不一、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时,有什么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边的长短不同,三角形角的大小不同,接着又问“按三角形中角的大小,谁能将同一类三角形放到一起?”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最后接着又问“黑板上的三角形都有什么三角形?”这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回答出来了。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有教师出示一根细绳,绳子的一端系着一根粉笔,把绳子的一端用图钉固定在黑板上拉紧细绳、旋转拿粉笔的手,粉笔在黑板划出了一个圆。提问:在粉笔转动时,为什么不跑到别的地方去呢造成学生渴望解开奥秘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通过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学生学会了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快乐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习者的主体性。
  
  三、用好课余激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
  
  四、用好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人天生就是有好奇心的。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或操作,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欲望。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对单调的活动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要调节整节课的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互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让学生提前准备一张纸和一些火柴棒,指导学生用纸折出1/4,拿出6根小棒,问他们1/2是几根?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自己体会这些分数的意义,而且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直观的教学,让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便收到可喜的效果。
  
  五、用好生活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采撷数学实例,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长度、重量的常用单位”时,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学习主动性得以积极发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