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农村家庭孩子的教育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怀丽等
家庭教育是融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于一体的一种基础教育。它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无论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甚至对事物、生活的看法等。一个在家庭教育失败的孩子很难在其他教育中得到补偿。难怪有人说:“天下只有不是的父母,没有不是的孩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字写得不好不能怪纸笔,孩子没教育好不能怪孩子。要想孩子伟大,父母必须先伟大。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甚至走得更远”。近期拜读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和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全集》,感触很多,下面就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谈几点建议:
1 农村家长素质较低者偏多,家庭缺乏教育氛围。现在农村家长的学历普遍较低,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几乎80%以上的家长仅为初中毕业,甚至是小学毕业,仅有不到10%的家长能勉强达到高中或同等学历毕业,并且长年在外务工,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农村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少,家长在农闲时沉迷于搓麻将、打扑克。农村家庭中很少看得见书籍,父母亲平时不看书读报的占绝大多数。
2 农村家长大多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多数家长在子女教育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遇到难题时更是束手无策。有些家长根本不懂得孩子现在需要什么,在想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教育孩子,一切皆任其自我发展。
3 由于家长外出打工者较多,农村家庭隔代抚养的现象比较严重。据调查,像我们这样的乡办中学一个班内竟有80%的学生家长长年或间断在外务工,所以教育子女的任务就落在了爷爷奶奶身上。这种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有些祖父母在带孙子孙女时担心出差错,所以对孩子百依百顺。同时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农村很少接触新事物,与孩子天生的喜欢新鲜事物的个性格格不入,甚至无法沟通,这大大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
4 当前教育现状使部分农村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现在培养一个大学毕业生家庭负担很重,并且毕业后要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很难。这样一种“高投入”与“低产出”的不平衡现象,使得许多讲求“实惠”的农村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降低了培养子女的热情。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没有家庭配合的学校教育永远不能完成教育任务,没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孤掌难鸣”,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在家长没有意识到两者配合协调的重要性时,学校有责任主动和家长联络,从学校走出去,加强和家长的交流,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诸如家长会、家访、书信交流等方式与家长交流,但真正做到的学校和老师实在罕见。我们认为学校应该制定一个具体的和家长交流联系的方案,形成学校制度性的决策,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作为学校的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定期举行家长会,有计划、合理地进行家访,将学校的温暖、教育理念带给学生的家长,以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如果我们把家庭教育看作如同学校一样的教育,而不把他看作偶然的、自发的教育活动,那么,农村家庭教育功能才会得到充分地发挥,并以此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园丁的智慧
姜丽丽
“园丁”原本是指从事园艺的工人,后被比喻成教师。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培育这些幼苗、花朵、小树的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枝繁叶茂,茁壮成长。因此,把老师称作园丁是最质朴、最形象、最富有田园诗意的比喻。“园丁”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最引以为荣的称谓。特别是当听说自己的学生开创了一片天地的时候,我们都会自豪地说“他曾是我的学生”,那种自豪感是用言语无法名状的。
可是,真正意识到“园丁”的内涵还是在今天――
上完课在回办公室的路上,遇到了几个园艺工人正在修剪学校的花草树术,其中一个老师傅大刀阔斧地将一颗紫玉兰修剪的光秃秃,那种毫不留情的架式让我有点不可思议,多少还没有开过的花就这样夭折了。
也许因为惋惜,也许是出于好奇,我的脚步停了下来。
“师傅,你这么剪,它还能开花吗?”
老师傅抬起头来,他的脸上竟然没有一点怜悯的表情,紧皱的眉间写满了沧桑与智慧。
“老师,如果不剪它才不开花呢!”
这时,我的眉头可能比老师傅皱得还紧。
“别看你是老师,在修剪花草方面你得叫我老师。”老师傅接着说,“其实呀,你别看我好像在乱剪,这叫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老师傅笑着说,好像有人在听他讲解是件幸福的事。
“无论是人还是花草树木,都有一些坏毛病、坏习惯,你说这个枝吧,它长在这儿,会遮住这个枝,还有这个枝的阳光,并且通风不够。”
老师傅边说着边指给我看,生怕我不懂似的。
“留着它可能会开几个花,但影响了其他枝,如果它剪掉,别的枝开花会更多,更大,这对于花来说,就是长了个坏毛病,不能任其随意地长,所以就要剪掉,要不然它长不好。”
听了老师傅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不断地点头表示同意。
“看来这还真是个技术活呀!”
老师傅听了后,笑了,很憨的笑。
“说难也不难,修剪最重要的是了解它的长势,然后顺着它的长势修剪,对偏离了方向的就要给它正枝,对不利于生长的就要剪掉,就像你刚才看到的就是不利于生长的,要坚决剪掉,不能怜惜,这一点跟你们教学生是一样的……”
老师傅的这番话分明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学理论课,这堂课却又让我深深谴责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是被人们誉为“园丁”的,但我却远远不如眼前的这位老园丁,虽然我树的是人,他树的是木,但我相信这是相通的。他能首先了解花木的长势,然后顺着长势修剪,时时以手中的原材料为中心来培育它们,所以修剪出来的是鲜活的生命,而我呢,常常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裁剪”我的学生,致使我修剪出来的是同一模式的标本,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另外一个我。
一场不经意的对话,让我尽领园丁的智慧。首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丰体,所以要按照学生的“长势”发展,进行“修剪”;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因为只有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能让他们不断向强势方向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