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利与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生物是一种自然学科,涉及的微观、宏观概念较多,抽象知识也贯穿教材始终,学生单凭听觉获得生物知识的效果远不如视听并用获得的知识效果好。多媒体恰好集声光于一体,可以使学生视听并用,并且多媒体的直观效果,形象生动,能将微观知识宏观化,抽象知识可视化,它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多媒体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意义十分重大。但在应用多媒体手段时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前提,现代多媒体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什么课型、哪一节课都适用的,不能为了用设备而用设备,巧妙运用多媒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否则会弄巧成拙。下面就详细谈一下多媒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利与弊。
一、多媒体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作用
1.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传统的生物教学,主要是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听,教师也不太注意教学手段的采用,以教师讲学生边听边记为主要模式,课堂结构也比较简单,学生学习兴趣也不浓厚,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很少有师生互动。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都清楚,生物学研究的是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生态环境,光靠语言的描述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以及投影、录像、自制课件等功能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课堂上同时接受图文、声像、网络、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多媒体的使用可将课本上的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信息量,丰富学生视野,能有效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并能使学生大脑左右两部分同时处于兴奋状态,保持和提高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创新思维。例如:在显微镜的使用的教学中,笔者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做成Flash课件,逐步演示使用方法,每步都能暂停,给学生思考、体会时间,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尤其是在调节准焦螺旋时增加了前进或后退环节,是学生看清调节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这些动态变化过程在动画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上,使学生心情处于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教师生硬的语言描述,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在生物教学中,有些知识点难度比较大,学生不易理解,即使当时理解了,过后也容易遗忘,用挂图、实物模型、标本很难能看到动态过程。多媒体的功能,能有效解决生物体内的生命活动规律和过程,通过课件制作模拟生物体的结构、生命规律发生的过程及特点。比如:生物中受精过程、呼吸过程、光合作用过程、血液循环过程、神经调节过程、条件反射过程、粘液的形成、细胞器工作原理、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等都可以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全面认识,深刻理解。这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理解记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
3.使用多媒体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
我们知道,多媒体展示的信息量大,过程演示时间较快,动感较强,交互性也强,所以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大有益处。教师在演示多媒体的课件时,需要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用心分析,大脑高度运转,充分调动学习的有效因子,做到手、脑、眼合一,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运算力等都得到有效提高,综合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使用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误区
多媒体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多好处。但是,多媒体毕竟不是万能的,课件也不是什么都能解决,所以,在熟练应用多媒体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注意这方面的教学误区。
1.信息冗杂,忽略重点
教师不能利用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把大量庞杂信息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看着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我们知道,周围任何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而在课堂上则要求学生,把有限的注意力尽可能地倾注并参与到有效教学活动中来,如果课件上可有可无的信息总出现在学生的视野里,学生就会分心,找不到重点,失去多媒体应用的意义。这就对课件的制作也提出了特别的要求,课件制作不要太花哨,如:把屏幕布置得很鲜艳,背景设置成动态海洋、小卡通动画等,设置不同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声音等。所以,在制作课件时,尤其注意我们使用课件最重要的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兴趣,要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为了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切实体现多媒体课件的实效作用。
2.用到好处,科学合理
多媒体技术很神奇,即使事实上不存在的东西,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编制出来,很吸引人,所以,有些教师,不管什么课都用多媒体,但是并不是什么课都适合用多媒体。例如初中动植物的结构用我们身边的事物比用多媒体反而更真实。再如演示实验,要求教师课上演示实验全过程,真实可靠,如果使用多媒体就显得虚假了。学生分组实验需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创造思维,就更不能用多媒体代替了。
在我们的生物学教学中,我们确实应该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让学生在愉快的兴奋中获得知识,实实在在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有时作用,避免走入现代化教学误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41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