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媒体与古诗文教学有效整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对于广大师生其实早已不再陌生,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习情境的构建,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在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
  我刊在本期设置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专题”,初衷有两个:一是稿件相对集中,主要来自河北省迁安市、沧县两个“小”地方,却涉及了语文、数学、生物、品德、音乐五个学科。稿件基于课程教学实践,反映出来的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尝试、善于总结、普及技术、整合资源的概况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二是在刚刚结束的由我刊承办的“2011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暨第二届北京教育装备论坛”上,多媒体技术再次成为亮点,生产企业也密切关注着教师的需求,千方百计地想了解学校配备的动向,如果能多认真阅读分析此类稿件,想必是能摸清当前多媒体实际应用的脉络了。
  当前,教师乐用多媒体设备,同时新产品、新技术涌向着课堂,但毕竟教学过程不是生产过程,广大师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如何在教育教学领域、在教育装备工作中把握质与量、好与坏、超前与落后、适度与泛滥的尺度,恐怕产、教、学、研各个方面都需要认认真真、彻彻底底地静思或者长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1至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至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由此可见,优秀古诗文教学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古诗文产生的年代久远,学生理解和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学生对古诗文积累有限,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相对薄弱,这就给古诗文教学造成了难度,致使古诗文教学课堂气氛低迷,学生只知死记硬背,毫无兴趣可言。如何有效开展优秀古诗文教学,是每位语文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笔者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长期的优秀古诗文教学实践,认为巧用多媒体可以使古诗文教学有效化,形象化,在此,笔者就多媒体与古诗文教学有效整合谈几点浅见。
  
  一、情境美渲染烘托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最大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领会,进而创新。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诗经•蒹葭》这首诗歌时,笔者制作了一些有关蒹葭和深秋景色的图片,在邓丽君深情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的音乐声中缓缓播放,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此时,利用多媒体放映有音乐的画面,创造教学情境,学生顺利进入到一种审美心境营造的浓郁的学习气氛里,在此基础上多媒体大屏幕继续出示《诗经》简介,之后笔者自然导入:这节课,笔者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对《诗经》以及《蒹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学内容顺利解决。
  
  二、情感美感染熏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形象、声音、色彩、动感性等特点,能够营造特定的气氛,生动地展现古诗文的思想意境美,使一些抽象的过程或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的享受中,从而加深学生对真实情景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完全沉浸在古诗文的意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时,对古诗文的理解也就上了一个新的层面,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现其中的意境美,通过一张张丰富多彩的图片,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恬淡,幽静然而却充满生机的田园之中,让学生理解“东篱采菊”的美妙意境。然而学生对采菊一事容易理解,这一形象是容易感知的,可是,对诗人当时的心境不容易理解到位,感受不到那份悠然、闲适的意境,为此笔者播放了古筝《高山流水》,轻松、活泼的音乐,将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当学生陶醉于音乐的美妙时,笔者适时点拨: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完全委运自然,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这样,学生自然很快地感受到诗人的那种闲适之情。于是,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之下,学生的审美感受得到了训练。
  
  三、拓展美纵深广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信息社会要求必须具有很强的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而这正是被传统语文教学所忽视的重要环节。古诗它具有韵律和谐、诗画合一、感情充沛、意境深远的特点,而且一首古诗所包容的知识十分广泛,常常要提供许多背景材料,如古诗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时代背景、前人评论等等,在必要的时候提供给学生,可以增加课堂容量,扩大学生文学积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对一首古诗所蕴含的全部内涵有一个全面的或初步的了解,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述肯定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无所不包的优点了。如:在教学《春望》时,首先由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学生大多只能了解并搜集到有关作者杜甫的生活朝代,他的字、号等简单内容,而对于杜甫的诗歌地位及诗风了解甚少,这时,笔者补充出示如下幻灯片:
  第一张: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甫头像)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接下来,笔者补充提问:后世又是怎样评价诗圣的呢?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第二张:赞颂杜甫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这样,学生对杜甫就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而要深刻理解作品的主旨,最重要的是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只能大概了解《春望》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此时,笔者详细补充资料如下:
  第三张: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作者,而且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更深刻地理解诗词作品。
  古诗文是古老中华文明的体现,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学艺术的高度结晶。多媒体把经典诗词演绎得有声有色、魅力四射,拓展了古诗文学习的空间,打开经典诗词教育的宏阔视野,使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里跨越千年时空,进入诗文的意境,触摸诗文的脉搏,倾听到诗人的情思,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学生的听觉、视觉得到了充分调动,多媒体教学手段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地调动,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其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陈新如.多媒体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妙用[J].现代语文,2010,5
  [2] 褚净霞.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J].中国课程辅导,2010,7
  [3] 殷海英.运用电化教育技术优化古诗文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6
  [4] 刘晓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41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