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养成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玉侠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不同类别的学校配备了充足的实验教学仪器,使地处郊区学校的学生享用到实验仪器做实验的机会,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发展,这是可喜可贺的事。但在科学课上,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时人声鼎沸,气氛很热烈,可效果却很差。究其原因,有三:首先,实验教师在实验前没有充分的准备,不能很好地控制实验操作,课堂上显得混乱,实验效果当然就差;其次,在实验操作方面,许多学生容易受实验材料的干扰,学生感觉新奇就只顾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不注意教师的要求;三是在实验数据的利用方面,通常一节实验课后,老师一般要求分析数据,结果多数学生表现一脸茫然,不知分析什么,老师要求记录的数据拿不出来。这样的科学实验课效果极差,更谈不上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了。
如何有效地高质量完成一节科学实验课呢?科学实验课的目标不仅在于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行为,培养学生对科学自身的兴趣,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对科学课的兴趣、规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行为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的保证。笔者认为在整个科学实验课中要处处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一、演示实验要起到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在演示实验中,学生不是观众,而是参与者。与传统的演示实验不同的是,学生不再模仿实验操作,而是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完成观察、记录、分析等一系列探究活动。
演示实验过程中,可见度要高。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必须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必然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观察实验现象过程中,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出现后,教师及时引导提示让学生分析说明,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思考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方法及思路,从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二、学生实验要明确实验目标,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目标自主设计实验
明确实验目标是做好实验的关键。教学中的一个误区就是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方法,对实验目的重视不够。学生热热闹闹地做,却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因此要加强实验目的教学,必须让学生事先理解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明确学习目标,再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目标自主设计实验。
科学课上指导学生做实验设计,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标,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学会一种科学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全班讨论完善自己的看法,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在学习中就能独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科学课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个人研究等不同形式积极参与方案设计。这样进行的实验效果会更好,学生不是被动地听老师的安排,而是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自主地设计,操作实验。
三、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外实验,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有人认为新课程教学任务重,如果全部实验都在课堂上通过学生探究来完成,课时安排会比较紧张,就放弃了学生实验探究的环节。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相反,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开展课外实验,会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进行物质pH值的测定教学时,教师可以把pH试纸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回家测定一些常见物质的pH值,如洗洁精、汽水、唾液、自来水、橘子汁、牛奶、肥皂水等。又如在《水的净化》实验中,让学生在课外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品,根据课本上自制净水装置的要求设计、制作净化装置,最后比较谁制作的净水器效果最佳,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效果较好。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和利用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利用价值的废品,如医用输液管、废电池、矿泉水瓶、吸管、塑料袋、易拉罐等设计探究并完成课本内的探究性实验。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也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
总之,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处处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联合乡王三沟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6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