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体验在文本教学中绽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雪琴
现代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更重视现实生活能力的发展。新课标的实施也强调应重视科学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结合。语文教材都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注重文本与生活的对接,引生活体验进入课堂,不仅能诱发学生兴趣,更能激活课堂教学,激活学生思维,激活文本的拓展,激活情感的释放。
一、调整文本,巧用时令
“生活处处皆文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与生活时令息息相关的内容,根据时令把人置于他的生活世界之中,运用他们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文本教学,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能激发起学生很强的求知欲,引起浓厚兴趣,激发强烈的学习热情,并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发展智能。如五册教材中《影子》一文,教学前可事先了解天气情况,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教学,借助课间游戏踩影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非常有利于学生在文本学习中准确把握文章,理解重点词句,在品读中更能做到情景交融。再如十二册第二组教材是以了解祖国各民族民风民俗为主题的文章,《北京的春节》位居本组教材之首。学生刚从快乐的春节气氛中走进校园,放飞的心还未收回,如果把这组教材提到开学第一周来教学,把新春的快乐带进课堂,那将把学生被动的学习转化为愉悦、积极、自觉的学习情绪。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寻找北京与本地过春节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中了解到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庆祝的方式大同小异,但融入的都是浓浓的亲情。因此,《第一场雪》可在雪天品味,《雨》在雨天品读,《燕子》在春来燕归时赏析……
二、引进生活,提炼情感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求,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情感进行有机整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美妙的生命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增进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与品味尤为重要。“文本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文本。”这就需要引导者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找准契机,诱发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反复的品味中感知,领悟文本意象,同作者产生共鸣与交流。如十二册《凡卡》一文,在导入前,展示圣诞夜人们欢庆的场景,引导学生说自己是如何欢度圣诞夜的,再共同走进凡卡的生活中,唤醒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内在需求,更能准确把握凡卡的学徒生活是多么的悲惨。在品读“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求您看在基督的面子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段话时,让学生读后说感受,凡卡是在请求爷爷吗?准确地说应该是什么?“苦苦地哀求”谁苦苦哀求过自己的父母呢,表演一下。你们听出来了吗?那是一种什么语调?哭诉。对!我们一起哭诉着求爷爷吧!学生运用生活体验,潜心会文,读出感悟,读出情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凡卡生活的悲惨。
三、拓展文本,触摸生活
新课标的教学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建构生活的过程,基于这种教学观,我们就不能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不能漠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要关注教学的生活价值,关注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的生存意义。教材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也是很好的教本。置身其中,学生会感受无穷的奥秘,会产生复杂的情感体验,会通过“无字之书”去读懂“有字之书”。我们在关注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从文本中学会生存的本能。“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教育之根本。要想把文本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就应当在深入文本的同时,走进生活,突破难点。如十二册《桃花心木》一文中学到“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确定”指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不确定?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从亲情中去寻觅:自己生病,父母下岗,成为留守孩子、失去亲人……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在生活中,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许许多多的不确定,必须学会面对,以乐观、健康的心态走向生活、走向未来。同时还能明白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作者介绍的树仅是一个比喻,其实是为了说明育人的道理,这样对句子、对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四、再现生活,做中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认知依赖直观形象的特点,教学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以自主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动脑思考和动手做等一系列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做中学”就是把教学任务放在生活中施行,是使两个世界结合的最佳途径。如,十一册《穷人》一文中,学到“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段时,学生无法体会出思考的过程,于是运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一边做动作表演,一边品读。在读做中学生很快能体会到渔夫先感到难办,再感到问题的严重,最后决定抱孩子回家这一思考过程。这样,既刺激了学生的兴趣,又优化了课堂结构,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来。
教师利用学生掌握的丰富的经验作为课程资源,学生学习就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外部信息与教本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懂得自己生命价值的意义。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
生活是一面镜子,是一个多彩的万花筒,学生都不是带着一张白纸走进教室的,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学习基础,关注这些基础,利用好这一基础能够很好地让生活体验在文本教学中绽放。把文本内容与其对接,用生活的点滴作为粘合剂与文本中的营养有效地组织合成,在组织合成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形成理念、生出智慧,为最终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
作者单位:四川省犍为县罗城镇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