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学习的误区与实施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三海
课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 有效学习的再认识
有效学习的范围很广,本文所指的“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是在小学阶段,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合理运用教材,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营造健康、和谐、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学习的内容应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学习者此时此刻的知识、能力准备,是能够引起他们直接需要与强烈兴趣的内容,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内容是否恰当,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基础。
2、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发展过程。关注点应在学生的参与度上,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上。
3、有效学习的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应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
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学习的几个主要误区
误区一:过分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
适当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的情感,使原来的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如果教师过于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一上公开课就非得创设一个情景引入不可。好像语文课脱离了情景,就脱离了儿童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或者创设情境没有新意,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的创设的情景所吸引,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误区二: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
课改使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了: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们小手如林,“老师,我……”的喊声不绝于耳。当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时,还是喊声不断。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全然不顾,只是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里。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分析。
误区三: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发展学生合作意识、合作素养的一个载体、一个过程,应以课堂文化的形式体现于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的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
误区四:过分强调“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相对与接受学习来说的,以前过分强调了接受,对学生探究精神不够重视。现在许多语文课上,教师往往过分强调“探究学习”,本来教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去进行所谓的“探究学习”似乎教师讲了以后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
二、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学习的实施策略
策略一:师生关系:应由专制化变为民主化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开阔思路,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同学型师生关系,创设适应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使学生想说、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
如:有位教师在教《坐井观天》时,一调皮捣蛋的学生,用结结巴巴的语调读青蛙的话,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教师走到他跟前,慈爱地说“你这样读一定有你的道理,能跟大家说说吗?”当他说出“青蛙长期生活在井中,没有机会说话,所以会说话不连贯”时,教师亲切地鼓励他说得好,他高兴地坐下了。正是教师的民主才给了学生自信和尊严。有了这样积极、安全的心态,学生的学习热情怎能不高涨,个性思维怎能不活跃,人格发展怎能不和谐?
策略二:学习过程:应由程序化转变为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了解并尊重不同学生的认知方式,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让学生根据各自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地学习。
如:在《神笔马良》教后,教师提出:“大家想一想,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怎么做?”这正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个性化、多角度、有创意地思考。
策略三:学习方式:应由被动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改变以往依赖性的被动学习状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独立的、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培养创新精神的过程。
如:一位教师在教《燕子》一课,学生在交流时,有的抓住看图学文的特点,仔细观察画面,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通过查找资料,帮助理解课文;有的通过梳理课文脉络,弄清课文的结构,从总体上把握课文;有的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品味、熏陶、感染……
这样,学生不在把学习看作是老师、家长给的任务,而是自己的事,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发挥了潜力,其效果往往是老师意料之外的。
策略四:课堂评价:应由“随意”化到客观性
评价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是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对于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应尽量做到:在学生发言时,不做倾向性评价,但在总结时应作点评,面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与充分肯定。对学生出现错误时,要认真指出,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是有效的。
总之,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应用各种策略,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浮石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4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