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互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郝国庆
语文教学应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自觉承担起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个性、创造性的重任。在现代教育学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构建以“学生参与备课――教师创设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师生质疑问难――共同评析归纳”为基本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的新途径,把更多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师生共同与文本对话。
一、学生参与备课
教师备课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心理状况,即“备学生”。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是教师关注学生的外显形式,教师真正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达到师生“和谐共振”的理想境界。如。在组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前,师生围绕“罗布泊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议题,共同设计了一个“为罗布泊告状”的“环保法庭”,通过“控方律师”的陈述与“辩护律师”的反驳,以此来加深对罗布泊消逝原因的认识。实践证明让学生提前进入备课环节有利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并根据课堂发展的情态。逐步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层次。如对于《雷电颂》人物性格和主题表达的把握,教学中不妨先选取一个情节或一段话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多维思索中探寻理解的途径,避免简单的“政治图解”。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既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深刻性,又反映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它能促使学生在思索探究中创新。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发散思维的过程,指导提问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激活学生的研究动能,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引导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觉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自我构建的过程。教师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要求。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如,《醉翁亭记》的教学完全可以在学习《岳阳楼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异同,把握思想内容、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特点。分析欧阳修、范仲淹在自然景物之中寄寓的“历史见解”。这样。根据自己的思考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和提炼自己的教学策略,以使学生通过建构主义的学习获得持续的进步。
四、鼓励讨论质疑
教师要创设发言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个人或小组围绕主题大胆假说,提呈观点、交流心得,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学习的共识,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与集体协同发展的能力。在教学中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藤野先生》教学时,究竟如何理解藤野和鲁迅的感情,通过相互质疑讨论。学生都认为他们的感情是真实的:鲁迅先生的怀念是“真诚”的,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毫无民族偏见,这对生于积贫积弱民族之中的鲁迅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是终生难忘的。通过设疑、激疑。使课堂气氛跌宕起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五、善于评析归纳
学生评析归纳是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个体间的思维差异很大,不能过于乐观地认为通过讨论与交流,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全面的认识,能系统而深刻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内在的关系。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清晰的归纳,帮助学生在发散思维后进行必要的聚合思维,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让“基础知识”、“方法训练”、“情感表达”等诸要素整体优化、有序构建,在动态发展中完善。如,《马说》教学。通过结构分析和主旨探究之后,在评析归纳时可以引导学生就作者“叹”“天下无马”进行深刻理解。总之。组织有效评价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学习水平的提高及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强化学习的内驱力。
责任编辑 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