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校本教研为抓手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智超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化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施新课程,广大教师面临着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施教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严峻挑战。开展校本教研,是应对这种挑战的基本策略,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
  
  首先,中小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其次,解决实际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第三,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第四,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缺一不可。
  开展校本教研,一般应遵循如下程序:发现与提出问题――确定研究问题(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事实,得出结论――拟定研究报告、论文或体会――应用研究结果。
  
  二、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主力军,必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第一,养成反思习惯。一是课前反思。这是一种预设性、前瞻性思考,通过预测和分析,使教师的教学成为一种具有研究性质的实践活动。二是课中反思。反思预设性目标,解决生成性问题,使教学高效实施。三是课后反思。教学结束后,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活动,并对教学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是促进教师不断成熟、走向辉煌的助推器。
  第二,重视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是一个为教师所有、为教师所参与、为教师所享有的过程。其主要形式,一是对话。主要是专业会谈和专题研讨。强调信息交流、经验共享。二是协作。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三是帮助。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其他教师。强调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专业优势,以老带新,以强带弱。
  第三,接受专业引领。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实践中,可以通过听取专业研究人员的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接受教学现场指导及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形式,接受专业引领。教师要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接受专业人员的教学现场指导,这是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最有效、最直接的形式。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只有充分发挥三者的各自作用,并注重整合,才能使校本教研活动取得实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学校必须为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提供思想保障。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校长必须牢固树立科研兴校意识,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工作中,要当好“教练员”,谋划本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战略战术,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当好“裁判员”。制定规章制度,严格依规办事,树立正确导向,促进活动开展,确保活动实效。熟悉活动程序,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
  第二,提供组织保障。一要健全组织。形成“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协助抓、教务处具体抓、教科室协同抓、教研组具体落实”的校本教研管理网络,二要强化管理。必须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点共性问题,因地制宜确定活动主题:注意活动内容前后的衔接,便于教师深入系统地开展问题研究:还应丰富和创新活动形式。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三要优化队伍。培养学科骨干,打造学科名师、深入课堂、强化研究,科学指导,全面推动并不断深化学校校本教研工作。
  第三,提供机制保障。一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研活动制度、师徒结队制、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二要加大经费投入。必须为校本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三要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在教学、科研方面做出优异成绩的教师,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学术成就感,引导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化。
  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建立,是新形势下为进一步提高教研实效而采取的新举措,必将会促进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学会反思,在尊重中学会交流,在虚心中学会接纳,在领悟中学会调适,在合作中学会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9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