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亲情作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贺秀英
“孩子越大越难管”,这是不少家长的一句口头禅。的确,现在的不少孩子群体情感匮乏、亲情淡化、不懂得感恩、不懂得体贴父母、不懂得家长的辛苦甘甜,更不懂得“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道理。有的孩子任性好强,做事随心所欲;还有不少孩子把顶撞家长当作家常便饭,甚至赌气出走的也不足为奇,出现“我的爱你永远不懂”的现象。
中国本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一直传承着尊重长辈、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但是由于国家提倡计划生育,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还有那些姑姑、姨姨们,一起宠他们,使他们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什么传统美德、生活能力等全抛于脑后。一些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最让我欣赏的是给学生留“亲情作业”。“亲情作业”可以使学生在为家长服务的实践中,体会乐趣,增强亲情,改变娇横、懒惰等不良习惯,体验家长为自己、为家庭操劳所付出的辛苦,重新拣起尊老敬老的美德,从而激励自己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同时,在完成“亲情作业”时,大大加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将学生心中感恩的心灯点燃,从点滴的举动中内化自己的思想,培养他们的爱心,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训练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真可谓一举多得。
“亲情作业”内容不同,形式多样。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作亲情观察,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早、午睡时的催床、吃不好时的焦虑、生病时的呵护、失败时的鼓励等,让他们写一些自己的感受,使他们体会到亲情的温暖;也可以要求学生作亲情体验,找机会和父母互换角色,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实事,如孩子给父母洗头、洗脚、夹菜、端饭、捶背,为父母整理房间;孩子在假日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三餐问题、家务安排,学生陪父母一块干活,体验家长挣钱的艰辛;孩子在节日为家人送上一份祝福,使他们懂得感恩父母,孝敬长辈,增进两代人之间的情感,使学生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让孩子和父母都有机会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意,都有机会体验到亲情的幸福与甜蜜。一些学生从小到大,都是爸妈为他们服务,还常常觉得不满。现在让学生通过触摸大人那粗裂的皮肤,内心产生一种震撼,这比家长、老师成天唠叨着让他们孝敬父母效果好得多。并且,通过肢体接触,可以加强两代人的沟通和亲情,和父母消除代沟,化解隔阂。
“亲情作业不过是一种手段、一种形式,核心在培养孩子的正常情感、正常的人格发展。”没有过关心他人的实践活动,便不会从中获得一种正面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家长们善意地剥夺了孩子的这种快感和权利,反而会让孩子成为一个缺乏正常情感、家庭责任感、人生上进的动力。很多家长认为“学习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这是个误区,只注重了孩子学业的发展,却忽视了对孩子完善人格的培养。如今的孩子情感淡漠、不关心他人、自我中心主义严重,这跟很多家长的导向有莫大关系,恰恰是家长在无形中塑造了这样一批孩子。亚里士多德说过,人重复做什么,他就是什么。所以优秀是一种习惯,而不是一个行动。美国大学招生时,把考查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当作决定是否录取的一项硬性指标。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虫,即使学习、考试成绩再优秀,一流大学也很有可能不予录取。
学校通过亲情作业的布置也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通过孝敬父母,懂得去爱他的家人,才能爱他的家庭,继而爱他的家乡,才能爱祖国。对妈妈,对老师,对有恩于自己的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老师配合布置的亲情作业,可以举行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诗歌朗颂、作文竞赛等活动,这样会取得更大的收效。“作业批改”的办法也应不拘一格,家长在“作业”上签字,学校教师回访,“作业”成绩打分等。当然,“亲情作业”的布置,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去挖掘,真正唤起孩子们的爱心,连接起父母与孩子、孩子与社会、孩子与周围人的纽带。
亲情作业独辟新径,体现出教育工作者的良苦用心,同时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需要。平常之事体现非凡之意,亲情作业拉近了家长和孩子的距离,增进了学生和父母的感情,加强了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了解,减少了亲人间不必要的隔阂和无谓的责备。它为提高新一代的整体素质,为家庭的和睦,为社会的和谐,开创了一条越走越宽的阳光大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