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晨读时间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亚茹
叶圣陶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裨善于读,则其功至伟。”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辅助环节。为了加强语文的诵读,学校都设置了晨读课。但是,长期以来,教师缺少对晨读内容的具体布置,缺少对学生朗读技巧的针对性指导,使得晨读和教学内容脱节,晨读的作用得不到体现。因此,要语文晨读起到作为课堂教学辅助环节的作用,就要求教师重视并指导好学生的晨读。
一、配合教学,目标明确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最优化的第一步也就是第一个方法就是用综合的观点选择和决定性教学任务。”要想充分地利用好展读这20分钟时间,教师首先必须高屋建瓴,透彻地研究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综合地选择决定每周每天展读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明确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利用展读时间或是预习课文或是复习课文,既能使学生每节课都目标明确,又能配合课堂教学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设计问题,有的放矢
布置好晨读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往往会有口无心地念书。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要改变学生完成任务式的读书习惯,必须要设计好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布置预习孙犁的《白洋淀》,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诗化语言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对于主要人物水生女人的性格却不能了解或者有些了解却说不出所以然。毕竟文章只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刻画性格特征,学生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因此,我在展读前提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说出自己心目中水生女人的性格特征像哪个影视演员的形象,结果不少学生在自己读对话时声情并茂,课堂上讨论,答案并不一样。有的说像章子怡,因为她的《我的父亲母亲》;有的说像宁静,因为她的《孝庄秘史》;最后学生自己归纳出水生女人的爱夫护家,深明大义,任劳任怨的性格特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预习时开动脑筋,读书时展开想象,变枯燥的文字为生动的形象,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甚至期待,这样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鼓励动脑,发现疑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避免学生应付式的读书,除了设计问题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享受到思考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动脑意识。例如,在学生朗读杜甫的《蜀相》时,往往会把第二联的“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好”(hao)字读成“好”(hao)。学生经过朗读发现这里可以读两种音,于是会提出问题。这时引导学生参照课文下的注释,进一步理解诗意,要求学生通过理解诗意读准字音。学生在理解诗意后会发现“好”是喜爱的意思,而这里只是“美好”的煮思。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只要有可能,教学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的确,在展读中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动脑解决疑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当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并不合理的时候,也不能全盘否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四、及时指导,读法正确
晨读时除了通过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意境、人物性格之外,教师要加以读法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读音要准确,课文能读通顺,要带感情地读,读出自已的理解。此外,还要掌握好读书的轻重、缓急、长短、抑扬、高低、刚柔等。例如,预习《琵琶行》时,要求学生解决好生僻字的读音后先自己朗读几遍,读的时候仔细体会琵琶弹奏时的轻重缓急,要求读课文时要体现出来。一个晨读下来,我发现学生通过朗读已经能自己调整好句读和语音的轻重缓急了。
当然,不同的文章要运用不同的读法。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指导,不能局限于千篇一律地齐声朗读,例如“教读法”、“品读法”等。
五、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晨读的内容仅局限于课文是远不能达到语文教学使学生开阔视野的目的的。例如,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只是局限于语文课本上的几首现代诗歌,很难令学生真正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很难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所以,在晨读时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料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特点,语文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是一种语言学科,最基本的作用在于交流。所以,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而晨读更需要重视。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重视晨读,把它当作一堂阅读课认真地指导。“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让琅琅的读书声响起在每个校园的清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