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中教学观的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圣会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认为智力是以整合方式存在的、彼此相互独立的一组智力。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倡导现代教学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有助于我们对现代教学观的重新理解。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观;转变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智力观念的更广泛、更完备的智力观念,对于我们开阔教育视野、创新教育理念、拓宽教育实践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对学生观、教学观和课程观转变,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本文就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观转变作简要剖析,以抛砖引玉。
  教学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所谓教学观,就是对教学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涉及怎样认识教学,怎样实施教学,怎样充分发挥教学功能等方面。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少教师依然存有这样的观念: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就是教知识;教学就是教师为分数而教、为升学率而教……正是这种教学观,助长了教师“一言堂”,助长了“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而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教学改革,要求把转变教师观念放在首位,确立现代教学观:强调改变强制性灌输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统一;强调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强调因材施教,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强调左右脑同时开发,手脑并用,变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探索、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强调实现学生愿学、乐学、会学的境地,等等。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智力并非像传统智能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1983年加德纳明确提出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他将人的智能表述为七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最核心的理念是新型智能观,加德纳对智能的概念作了全新的诠释,他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等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倡导现代教学观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现代教学观的重新理解。
  
  一、教学应致力于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针对当时资本主义人的片面发展的社会现实,并结合未来社会主义人的发展而提出的。其中包含三层意思:体力与脑力的协调发展;才能与品质的多方面发展;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马克思强调说:“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可见,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领域是多方面的,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智力也是多方面的,现实生活需要每个人都充分利用多种智力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仅具有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并不足以应对未来生活与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传统教育按相同的模式培养学生相同的能力。使学生身上的许多能力得不到确认和开发,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抹杀了学生在许多方面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积极创设培养多元智能的教学环境,促进多元智能的整体发展。彻底改变以狭隘的知识教育为主的教学观念,将注意力转移到以传授基础知识、以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为目标上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促进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环境,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应该涉及多个智力领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以调动学生的多方面智力潜能,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当然,具体到每一教学活动是否应该涉及某一智力领域以及如何涉及某一智力领域应取决于该智力领域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把握。
  其次,要按照多元智能重新思考和设计课外教学活动。组织课外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智力领域或知识范畴的不同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不同兴趣小组的活动时间尽量错开,给学生选择参与活动的权利。在美国一些教师和学校,为鼓励学生天赋的发展,建立了导师制或学徒制,在课外时间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和那些学有专长或有特殊技艺的高年级学生或成人一起工作,在参与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察觉他们的努力方向。通过活动课程使其获得可能自由、充分、主动且富有个性地发展的机会,从而使得学校的教学活动可以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力领域,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要应重视学科间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多元智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和谐统一的,一种智能的发展经常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撑,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是相统一的。提倡全面发展并不是说使学生在每个智能方向上都要保持兴趣,都得到锻炼,并不意味着各种能力的平均发展,而是要考虑到学生本身能力的差异和社会文化的要求,有所侧重,引导他们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发展并去获得成功,同时帮助学生将这方面知识、能力上的“优势”迁移到“弱势”方面,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应持有因材施教的思想
  
  “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古而有之,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所包含的这一思想更具实践意义,它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实施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加德纳在阐述“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模式时,指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力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在加德纳看来,学生是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学习,这是可以辨别的,倘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各种学科,并且用不同的方式来评量,则具备不同能力或特性的各类学生都会有更佳的表现。既然人与人智力是不同的,那么教育方法的确立就应该反映这个差异,努力确保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能潜力。
  依据多元智能因材施教至少应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要针对不同智力的特点。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不同的智力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只要教师能够根据每项智能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在一天中某个时刻有机会利用其最发达的智能学到知识和能力。二是教学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来进行。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存在差异,同样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适应学生各自的认知方式而变换教学方法。概括起来讲,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认真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智能发展的不均衡性,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创设多种多样的、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应树立为理解而教的原则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将面临的需要掌握处理的信息量在不断增长,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教学来传授知识依然是人类信息传递的最简捷途径。传授知识的落脚点是学生学习知识,包含着学生拥有或知道知识的多少和理解运用知识程度两方面的问题,因而也就存在教师是为“知道”而教,还是为“理解”而教的问题。通常我们讲“知道”是指个体把信息储存在于大脑中,并随时可以取用;相对而言,“理解”表明个体具有驾驭所储存信息的技能。加德纳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协同主持人帕金斯认为,所谓“理解”应该是指个体可以运用信息做事情,而不是他们记得什么。当学生理解知识时,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解释概念,在新的情境中能够适当地运用信息,做出创新的推论。
  加德纳认为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是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也就是举一反三。儿童在幼儿期正处于理解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有某种惊人的天赋,他们用“粗糙的”直觉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可以累积丰富的知识当然也包括错误的知识。这些早期的观念、经验和刻板印象会在以后干扰学校的教学。尽管教育应该努力维护青少年心理的正向发展,然而,矫正学生习以为常的错误概念也是学校的责任。只有在教育工作者为理解而教时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2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