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宁丽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规范的书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及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活学书本,变得更聪明。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像拥有了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了兴趣,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培养兴趣;创新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038-01
  
  一、发挥师爱的作用,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师爱是维持师生关系的情感纽带,是教与学的情感基础。赞可夫说:“当老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的最主要的品质,就的要爱护儿童。”试想,一个老师如果经常辱骂、体罚他(她)的学生,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在心理上也会渐渐地疏远他(她),漫漫地对他(她)所教的学科产生厌恶之情,至于培养其学习兴趣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师爱不仅是对孩子天真、活泼的特点喜爱,而是将师爱视为社会、职业、自己的需要。
  
  二、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刚接触英语时,有新颖感,出于好奇,兴趣盎然。所以在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就应该注意培养学习兴趣,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例如:在教五官认识教学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捏捏学生的鼻子、摸摸学生的耳朵,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并让学生之间相互触摸提问,如:摸着同伴的耳朵问:what is this?可以回答:This is my ear,相互笑着,玩着,学着出出同时还应该注意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中合理有效地穿插游戏教学,通过游戏可以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快速进入语言环境和学习状态。其次在上课中,穿插游戏于其中,促进新知识的吸收。游戏教学有助于把教学过程和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关于学习用具的一般疑问句Is it a出?这一句型时,教师可采用“谁来猜”的游戏,教师神秘地瞄一眼某个学习用具的图片,并问:“What’s this?Can you guess?”学生猜:“Is it a pencil?Is it an eraser?”然后教师用Yes/No作判断,猜对的同学给予表扬。使学生既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又在不断地学习语言实践中掌握了一般疑问句的形式。临下课前的5分钟左有,学生较易疲劳,注意力分散。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此时,可设计一些竞赛类的游戏,使教学达到另一个高潮,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课。
  
  三、鼓励学生养成敢想敢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爱模仿,但缺乏自控能力。课堂上,常有学生一听教师示范发音,轻声跟讲,结果导致自身发音欠准,而且还影响了他人听音。因此,在英语起始教学阶段,教师就要训练学生静心听,可采用“手势暗示法”,这时学生边听教师发音,边看教师嘴形,注意观察其大、小、扁、网及变化情况,做到看明、听清,当手势打“三”时,全班齐声模仿。这样,发音易到位,模仿效果好。小学生听录音跟说跟读,往往只满足于“听到”,能跟得上说,跟得上读,而不注意语音、语调、句重音、停顿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听清”,在播放录音前,可分步提出听的具体要求,使听一遍录音,便有一次收获。
  四、利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调动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在课堂上如能恰当地应用体态语,如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接触、身体距离等会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深刻,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师还应多角度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在学习动物名称时,可以先将小动物的声音录制下来,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声音和样子来学。例如,cat,cat,喵喵喵;dog,dog,汪汪汪,出出这样,学生就会很有兴致,有的装成猴子,有的扮成小狗出出。再难的单词在学生口中变的很有趣,很快被学生记住。
  
  五、在小组合作中创新
  
  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都有实践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达到同学间彼此沟通,取长补短。
  总之,英语教学应通过各种途径,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改变英语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教师作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该主动开拓进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对教育者本身的挑战,因为教师同样需要创新精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5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