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丽英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使地理教学独具魅力,让地理课堂焕发异彩,让平时的课堂教学有趣,同时让学生更好地应试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确如此,以前,教师往往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如果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提高地理学习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法是一种良好的措施。美国当代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话极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
  三、让研究性学习贴近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要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呢?
  四、改进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地理教学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进行整合,教学手段和方式不断翻新,但有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学不应该只重视形式的新颖,更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生动性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性,提高教学设计的实效性。
  1.设计课前预习
  设置可测评性强的课前预习问题,发给学生预习学案,帮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预习,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听讲与回答教师问题。
  2.设计新课学习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真实生活事件、新闻等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进行新课导入,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通过预设问题、启发、引导、调动学生讨论、探究、展示、交流,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活动生成学习成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提高;减少老师的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活动,杜绝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只让学生当听众的错误教学现象,真正把课堂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能力的训练培养上,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和高效,减少无效和低效。
  3.设计评价方法
  学生的学习活动多样,评价标准应随着多元化和人性化,变单纯的成绩分数评价为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个体比较评价与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相结合。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有效落实知识,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作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课堂问题小结,单元知识“章结”和“单元过关”,并做好各种评价的记录,生成学生的成长档案。
  五、搞好地理概念教学
  地理概念反映的是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作为地理抽象思维的基本元素,直接影响到地理判断、推理与论证。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抓好地理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我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我采用了下列做法。
  1.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但对“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2.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两种关系。
  (1)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2)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以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8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