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启示我们,作文教学首要的问题就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让学生有话要说。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些生活在农村小学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相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学生而言,或许接触的写作题材要窄一些,但是农村作文教学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因此,只要很好地把握住农村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性,在指导思路上能始终贯穿一个“农”字,农村作文教学就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一、积累写作素材,增加写作兴趣
  1.交流、收集农村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是农村种植农作物特有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时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再如,“今春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是因为水份充足,小麦定会丰收。
  学生通过交流、收集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能提高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又能积累写作素材,一举两得。
  2.体验农村生活。
  学生由于生活在农村,节假日常常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田间活动,或是一些有趣的事儿,如捉蛐蛐、挖蚯蚓、钓鱼……这正是学生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和有趣的事情的经过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这样一来,学生就再也不会为写作时找不到内容写而发愁了,而是有话就要说,有感就要发,有“一吐为快”的感觉。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巧设“导写”环节,激活创作激情
  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写作欲,与教师设计的“导写”好坏有直接关系。所谓导写,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从学生的作文实际来看,作文难写的症结就在于不知写什么,所以必须借助教师的疏导使之文思涌来。文思要喷涌关键是开掘题材,题材是文章的生命。好题材如山珍海味能馋人;题材于淡,似白菜萝卜即使巧妇也难成佳肴。因此,如何选材是导写的关键。一般地说,好题材具有“新”和“奇”的特点。新题材、新观点,往往能引人思考。“奇”就是不寻常,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故能诱人一睹为快。在导写中,教师要“授之以渔”,使学生悟出“新奇”的题材,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比较。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会相同。
  在想象作文《20年后的……》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诉苦”:“每天早上起床后总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早饭、洗衣服,时间不够用,要是家里安装了电子保姆,定时完成预定的工作,那该多好啊。”学生一听,笑了,纷纷应和。此时,我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碰到什么问题?想要些什么来帮你解决呢?”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讨论起来,纷纷述说各自的想法。这时,我板书作文题目《20年后的……》,说:“同学们,或许我们现在设想的,20年后都已经出现了。到20年后的世界里去把你想要的东西拿过来吧!”……学生们面带笑容,欣喜地开始了这次习作。
  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教师巧妙安排的“导写”中,学生写作的激情会得到激活。
  三、开展实践活动,激活创作热情
  有位学者说:“如果一个人看过蚂蚱,抓过蛐蛐,挖过蚯蚓,玩过鱼,那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为了丰富学生创作的题材,我组织了多种活动,从学生“拔河比赛”、“演讲比赛”到生活实践活动“学做饭”、“今天我当家”、“我给妈妈洗脚”,甚至要求学生参加田间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尽情地体验着“快乐作文”的快乐,作文兴趣浓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不少。每次作文,学生再也不会为没有什么可写而发愁了,一篇篇活泼有趣的习作应运而生。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了,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那么搞好习作训练首先就要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从而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如在教学描写秋天的景物时,我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体验,真切感受发现秋天的果实、秋天的美丽、秋天的情趣,由此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触发学生写秋的灵感。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观察秋天的景象,让他们在自由活动中感受秋天。在写人习作时,我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搜集所写人物的材料,了解人物的特点。如利用学校周边资源组织采访、参观、调查访问,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举行《大家都来夸夸他(她)》、《看我露一手》一类主题活动,等等。
  面对生活,每一个学生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有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受到挫折的懊丧,也有被责难、被误解的愤慨和惆怅。我鼓励学生大胆写这些生活,习作中自然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表达出孩子率真的灵气。
  四、展现生活情境,激活创作真情
  1.让生活走进作文。
  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切、典型的材料,很多时候还是会感到“没啥写”。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识生活和语文表达能力,以及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通过对习作训练过程的优化,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
  如在写春景的习作时,我并没有让学生马上就写,而是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喜欢古诗文的学生收集描写春的古诗、名篇,让他们去野外观赏一番明媚的春色,以增加直接感受。接着结合《我走进春天》的语文活动课,让孩子们诵春诗、赏春景、品春趣,促进生活体验的内化,最后才进行写作。可谓“万事俱备,只欠开写”。这样,学生的习作充满了生活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折射出时代的光辉,题材之广、构思之新、表达之巧让人有“小荷已露尖尖角”的欣喜。
  2.提倡生活写真。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又是各不相同的。提倡生活写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想写啥就写啥,爱写啥就写啥。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写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培养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习惯。
  五、鼓励创新,凸显习作个性风采
  传统作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将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变成机械、枯燥、虚假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因此,针对传统作文中过于强调共性、压抑学生个性的倾向,在生活化作文实践中,我十分重视营造自由开放的生活环境,注重个性化作文方法的指导和训练,鼓励学生述写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吸收共性,发挥个性。如写反映家庭生活的习作,许多学生都是选取亲身经历的事,写真实的感受,没有了编造和拼凑,童真、童趣发挥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感动。
  总之,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作文教学就将如生活般丰富多彩、鲜艳多姿。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写作文,写出贴近生活和充满真情的习作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