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东
摘 要: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自主学习首先表现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产生并保持积极的学习意愿?本文拟就自主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作些探讨。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动机 激发策略
一、唤起好奇
怎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最有效?能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并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兴趣的教学无疑是最有效的。唤起好奇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学习任务可探索性的感受。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形成浓厚的探究气氛,并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探究。一位老师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时,要求学生把厚度约为0.1毫米的纸张分别对折1次、2次、3次,并计算相应的厚度,然后提出问题:把足够宽的厚约0.1毫米的纸张对折20次、30次,会有多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当教师告诉学生,对折30次之后,纸张厚度超过12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时,学生异常兴奋、惊异。又如,在学习整式乘法公式时,我先安排一组计算题,如:100.1×99.9;(2+1)(22+1)(24+1)…(2n+1)+1,通过师生比赛,唤起学生对其中计算奥妙的好奇。这些问题情境会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解答的探索中,由此激发学习知识的内在动机。
二、提出“可控制的挑战”
“可控制的挑战”是指向学生现有基础和能力的挑战,同时又让学生对所面临的挑战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太容易的学习任务没有挑战性,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威胁到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挑战又容易产生不可控制的感觉,同样不利于激发内在动机。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任务或学习竞赛,既富有挑战性又具有可控性,是理想的“可控制的挑战”素材。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减》时,我先让学生分组按下面的规则做一个游戏:
1.随意写一个两位数;
2.交换这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又得到一个两位数;
3.求这两个数的和。
我要求学生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游戏结果,看看这些和有什么规律?接着让各小组再写几个两位数,重复上面的过程,你能发现什么?最后要求用数学符号向同伴介绍自己发现的规律。
实践表明,学生非常愿意从事类似的数学活动,并且在和同伴交流想法时使用整式加减运算都比较自觉,基本没有障碍。更令人高兴的是学生提出的“规律”很多,其中不乏有价值的猜想。从中我们能看到,能力强的学生因为能力的展现和起领头作用而富有成就感,成绩平平的学生由于亲身体验而兴奋、自信。
三、引发想象
当学习任务能够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时,学习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在感染力。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学习任务可以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引导学生去猜测;也可以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去自由发挥。这里十分重要的是创造一个想象的氛围,在这一氛围中促使学生自由地、无拘束地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一个由自己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下面是一位老师教学《从不同方向看》的片断:
师:同学们,谁知道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生甲: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打出投影:诗与画)诗情画意来自作者苏东坡从多个角度对庐山的观察。从哪些角度呢?
生乙: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在山中看。
师:不愧是语文课代表,回答得非常好。苏东坡通过这首诗,教给了我们观察祖国大好河山的方法:从多个角度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庐山奇妙、壮观的美丽景色。
教师跨越学科界限,通过古诗将学生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再从诗歌中提炼出隐含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中的美。
引发想象的数学教学不仅会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而且会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对现实的生活有科学和人文的思想。这也符合布鲁纳所倡导的:“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领会知识和认识世界。”
四、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纯粹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跟生活世界相割裂不无关联。实际上,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也能反映生活。比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以联系电影院的座位、台风中心位置等,将如何重新划配同样形状、大小的玻璃问题巧妙转化成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或是怎样确定已知圆的圆心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比单纯强调它的重要性要有效得多。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仔细地去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进行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
五、关注个体差异
学习的发生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体的认知需要无疑是内在的根源和基础。很多学者研究发现,因材施教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形成学习内在动机的一个重要条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心理及其变化,对有碍于学习的心理发展趋向和苗头,要通过教学及时加以点拨和纠偏。学生学习的每一环节都需要在积极的心理状态基础上进行,心理常态的微小偏离都会影响学习的动机和效果。
个别教学是以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为出发点的,可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对待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必须让他们感到自己完全可以学好。因此,知识的组织要条理特别清晰,结构性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也要特别具体和明确,练习的设计应尽可能起点低、坡度小。而对待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则应注重引导他们学会自学,学会整理知识,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思路,学会灵活对待老师的教学方法,敢于提出问题和主动探讨。
六、适时、恰当地评价
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措施,是对学习结果和努力行为的表扬与奖励。适时、恰当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要及时。细致观察学生的表现,只要有一点值得扶植的苗头出现,就应及时给予表扬。二要具有鼓励性和启发性。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劳动,充分肯定错误答案中的局部的细微的值得肯定的地方;评价要立足于启发和引导,在多数情况下不要急于论断是非,而要通过引导性的反馈,一步步地使学生自己矫正错误,得出正确的答案。三是小步子强化。不能指望学生在短期内发生较大的变化,只有将重点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的小目标,才能逐步引导他们进步。小目标的提出有利于教师观察发现他们的细微变化,更重要的是能够使这些学生从自己的不断进步中产生自信,逐渐形成控制感,逐渐摆脱失助感。
当然,学生的学习动机绝不能长久地依赖教师的表扬,这不仅不能长久维持,而且长此下去,不利于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和发展。把学生的学习动机转移到对学习本身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上来,才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根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43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