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整合功能,提升有效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有增
摘 要: 信息技术与成人幼师心理学教育的整合可以大大提高其教学效率。整合的主要途径是:利用直观功能,化解抽象概念;利用呈现功能,展示生活实例;利用交互功能,促进课堂互动。
关键词: 幼教心理学 信息技术 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整个教育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波,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成人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我通过对成人幼师心理学教育的实践摸索,认为要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就要在两者的有效整合上下功夫。
一、利用直观功能,化解抽象概念
幼师心理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表示抽象性的概念多,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大功能就是可以便捷地化抽象为直观。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成年人,正因为是成年人,使我们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成年人的抽象思维发达,不需要借助直观媒体来理解抽象概念。其实,虽然成年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比较成熟,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在理解抽象概念之时不需要借助直观性的媒体来促进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成教老师往往不像基础教育的老师那样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向学生面对面地传授知识时,依然偏重于使用传统教具,依然以灌输性的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形式通常只能是听其形而不能观其形,一些很简单的事物描述得很复杂也不能使学生明白。如果能够在幼师心理学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将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电视、录(摄)像机等音频、视频设备引入到教学中,通过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可以大大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对抽象事物及其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比如,教学“人的心理实质”、“思维过程”等心理学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些内容比较晦涩,是一个比较难以突破的教学难点。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迷迷糊糊。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就可以比较简单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们可以利用课件、动画及声音解说等多种手段以清晰显示。如在教学“心理是脑的机能”时,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将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的人脑结构,很直观地显示出来。教学时,把“大脑半球背外侧面”和“大脑皮层重要中枢外侧面”用彩色动画示意图展示出来,学生就可以十分直观形象地观察到大脑各部分在功能上的不同分工,从而获得直接的感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课件,其目的就是为学生创建一种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可以极大地促进和改善学员的理解能力,增强理解效果。
二、利用呈现功能,展示生活实例
幼儿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既有较高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性,它是成人幼教学生的重要课程。就其理论性而言,它的一些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需要借助形象思维才能再现,重组形象,进而理解语言符号。就其实践性而言,幼教教育心理学直接源于幼儿教育实践,又指导幼儿教育实践,为现实的幼儿教育活动服务。因此,幼儿教育心理学与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联系特别密切。要让学生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就必须联系幼儿教育实践,把大量的幼儿教育实践中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成教学生虽然较一般的学生有更多的生活积累,但对于幼儿心理的生活经验而言,仍然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我们仍然很有必要向学生呈现生活实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呈现生活实例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图文材料或语言描述,也可以通过生活化真实场景的表演来进行。但是,前者不够直观,后者比较麻烦,而如果利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将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生活中的事实与现象,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脑中建立与教材中语言文字符号相对应的表象,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语义。
如教学“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如果照本宣科地讲,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而利用图文资料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但这样的情境与真实的生活场景仍然有较大的距离,学生仍然难以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到幼儿园实地考察,亲自听一听课,效果肯定会好一些,但时间和其它条件都不允许。这时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幼儿掌握实物概念发展过程四个阶段的实验,把具体的过程进行动态描述和静态分解,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从形象的感知到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播放一些相关的优秀课例,让学生如身临幼儿课堂实际,在虚拟化的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真切地感受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经验体验,弥补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的缺憾,增强教学效果。
三、利用交互功能,促进课堂互动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教与学的双重性来看,集中体现在互动上。教学互动是师生的互动,不是由老师主宰的单向输出的单方面的动。教学互动是多维的,有师生的互动,也有生生的互动;有师生与文本的互动,也有师生与情境的互动。这些互动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它们又是交织在一起,不可截然分开。而多维互动总是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因此可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为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创设一个多维互动的情境。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展示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是创设交互情境的最佳工具。在多媒体构建的交互情境中,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互动热情被激发,从而思维也被激活,达到对教材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知觉的选择性”时,我利用多媒体设计“瓶脸双关图”让学生进行辨认,有的说这是一个白色的花瓶,有的说这是两个黑色人头像。这样学生的思维冲突就产生了。有了思维冲突,就有了交流的渴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互动场。接着我利用色彩变换技术,把花瓶涂成淡黄色,把人头像涂成鲜丽的大红色,这时大多数学生看到是人头像,再接着我把人头像向四周扩展,使它成为一个较明显的背景,这时学生看到的是一淡黄色的花瓶。学生从不同视角获得了不同信息,产生了不同的知觉认识,这样课堂互动就有了丰富的内容。通过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学习“知觉的选择性”这一内容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学生在具体情境的激发下,积极参与了教学互动,不仅有了浅层面的互动,而且有了深入思维和情感领域的深层互动,从而获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体正是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