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转变语文学习方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邵 燕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科技产品、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越来越多地进入教育领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的体会是:只要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就能优化语文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应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使学生的活动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阅读的先期储备
  
  小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足、阅历浅,这必然导致他们的阅读视野与文本视野产生差异。要缩小差异,途径之一是让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材料,从中筛选出所需信息,找到解读文本的钥匙。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可以让学生检索到所需知识,丰富阅读的先期储备。
  如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一首诗《江雪》,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借助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没有多大的困难,但要入意境、悟诗情、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清高而孤傲的情感和郁闷的心情,仅凭课文提供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鉴赏诗句,与诗人对话,才能读出凛冽的寒气,以及渔翁的形象所折射的意境。所以课前应要求学生上网搜集诗人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交流。这样,学生领悟诗情就深刻多了。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发展语言
  
  语言的运用表达是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我们应在学生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用,以画面再现情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如在《黄山奇松》一文的教学中,有一段描述黄山松形态的文字。学生对这一段描述的内容是极其陌生的,但教师此时可以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我边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再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出现一幅幅画面,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练习说话。学生在观察画面时,按照课文中的“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句式进行说话练习,这样一来,学生既加深了理解,激发了想象,又发展了语言,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能力。
  
  三、图文结合,再现情境,帮助理解、积累、感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从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这一角度来看,多媒体教学更具优势。它可以依据教材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小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也可以模拟与教材相似的情境,谋求形似和神似。文学作品诚然是通过语言文字传达信息的,但借助于图像把作品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可以收到“一图穷千年言”的效果,便于学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例如,《黄果树瀑布》是一篇阅读课文,文辞优美。教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此处的迷人风光,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自主的权利,让他们画出自己最喜爱的词句,朗读自己最喜爱的部分,并与同学相互交流,充分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实现语言的积累和感悟。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合作学习,运用积累到的词句练习描述,展开丰富的想象。最后还可组织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利用大屏幕出示的画面,向大家介绍各景点的风光。这样既能进行语言和能力的训练,又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四、展现情景、模拟现象,解决疑难问题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由于学生生活空间的狭窄,知识面不宽,再加上有些语言学生不易理解而往往成为教学上的难点。而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可以通过展现情景、模拟现象、叙述事实,成为突破课文重点难点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在《詹天佑》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对“中部凿井法”、“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在认识上有些模糊。于是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展开研究和讨论。学生一方面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进行琢磨,另一方面将各自理解画出的示意图反复比较,得出结论。在学生利用展台汇报学习成果时,我发现学生对“中部凿井法”通过画示意图、讨论已初步明白,但对于“人字形线路”使火车顺利爬上陡坡这段不理解,不能正确演示。于是我抓住时机,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火车爬“人字形线路”的过程,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演示结束后,学生明白了培养科学地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五、多源信息的链接,提高阅读效率,扩大学习空间
  
  信息技术带来了检索式的高效率阅读方式,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学生足不出户、轻点鼠标便可尽情挑选所需语文资料进行阅读,学习因此而超越时空,变得绚丽多彩。
  如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作为古代文明象征的金字塔,学习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仅在Google中输入“埃及的金字塔”六个字,就能获得几十万条记录,因此课文本身承载的信息为学生认识这一伟大的建筑打开一个口子。学生可以乘着信息技术的翅膀,在网上尽情遨游,采撷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增加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了《埃及的金字塔》这一课文的价值,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在执教《伊索寓言》一文前,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伊索寓言。上课伊始,我向学生介绍,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一下子就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和多媒体的快捷优势,在有限的时间内我经济、高效地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
  总之,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利用,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保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