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四个体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红军
摘要: 本文从体现学生主体性,创设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情境、体现实践性,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时机、体现思维发散性,注重提高一题多解能力教学、体现个体差异性,积极实施因材施教评价教学等四个方面对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阐述。
关键词: 创新能力主体性实践性发散性差异性
在科学技术、生产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科学技术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们之间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性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之一。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需曾经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枯燥讲授、频繁考试、机械作业等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行为。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个方面,作为新课标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要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将提高学生能力发展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会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创新活力。
一、体现学生主体性,创设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情境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朝气、知识面窄等特点,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不能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效的激发,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创造欲得不到充分的释放。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效运用已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创设适应学生学习实际状况、贴近数学教材内容实际的教学情境,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和内在驱动力。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富有一定的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设置在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动机,让学生在认知困惑,引起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逐步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习惯。如在学习过程中,为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营造出建房施工放线,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这样就将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火花点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知识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品质。
二、体现实践性,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时机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相互间交流,互相促进的过程,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可见,要体现教学活动对学生具有创新思维促进作用,就要对教育内容、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创新,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探索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整合吸收。因此,教师在进行创造性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究结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式,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变得逐步清晰化和条理化,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在和谐互助的浓厚学习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发现问题,掌握规律,获得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获得有效的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策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体现思维发散性,注重提高一题多解能力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养成,而初中数学作为具有严密性、抽象性和极强思维性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上具有很大的自身优势。因此,教师要摒弃那种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机械性、单调性的旧教育模式,多采用开放性习题的教学方式,选用既有一定难度,又能将所学的知识与整个数学知识体系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施展聪明才智,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内容时,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笔者提问“已知△ABC和△A1B1C1,其中,∠A=∠A1,AB=A1B1,要使两个三角形全等还要符合什么条件?”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法。笔者便组织学生深入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很多答案。这种设计开放题型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体现个体差异性,积极实施因材施教评价教学
初中学生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个体差异性,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曾经指出,在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与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的结合,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进行贴近学生实际的分层教学,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体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明确不同的学习要求。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勇气,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进行及时的鼓励和积极的评价,从而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9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