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曲映春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知识的学习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西文化差异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目的语与本国语之间的交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教给他们不同的语言背景和文化,使他们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并解决矛盾和冲突,克服交流障碍,从而培养其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文化差异大学英语教学导入
  
  一、前言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使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好一门外语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掌握好语言本身,这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二是要了解与该语言有关的各种文化背景、社会知识。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无法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外语。这就对大学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认知语言文化的差异,克服交流障碍,从而实现语言与文化的融汇交流。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只要语言一被使用,一被赋予意义,它总是要同一种文化发生关系,无论是表达、体现或是象征一种文化,语言和文化融合成一体。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方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制约着语言,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文化的传授和传播要借助于语言,人类所有的知识和经验只能通过语言来描述、保存和传播。语言又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和价值观念。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一种文化就能进一步加深对其语言的理解,更准确地运用语言。美国语言学家拉多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因此,英语教学不能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还应扩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习惯,并弄清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社会制度、历史沿革、人的信仰、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但长期以来,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在英语教学中一直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也错误地认为只要掌握了词汇及短语等的用法,就能正常地进行沟通了。事实上,学生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交际中屡屡出错。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要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同时了解其文化。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导入文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用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国家的语言必然会反映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思维方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这门语言。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也日益增多。单纯掌握一门外语而不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能有效地帮助人们跨越文化鸿沟,实现成功的交流。《大学英语新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即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提高即需要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掌握,也许要对语言使用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是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一二年级的必修课,也是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的重要途径。实际上,除了那些有志于深造的学生能在以后的研究生学习中再次接受比较系统的英语教育外,大部分学生都将在大二之后,止步于英语课堂。因此,如何利用这有限的两年英语学习时间,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语言知识,传达尽可能多的西方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们难以忽略的重要课题。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渗透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侧重于词汇、语法和句型等语言点的讲授,而往往忽视了课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传授。而我们所学的几乎每篇课文都在某一方面同某种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关,忽视了这种文化因素的存在而纯课文讲解是不可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应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既讲授课文又介绍文化知识,通过阐述、比较、分析等方法来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所反映出来的差别。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加强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背景知识
  每种语言都有广泛的文化作为背景,不同的语言反映着各自不同的文化意识、文化形成过程,以及文化价值体系。例如绅士风度、女士优先、鸡尾酒会、雅皮士、圣诞节,这些小小的字眼都体现了西方某种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一些简单的句子也常常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使得对文章的理解不透彻、不全面。分析其中原因,我们发现学生对涉及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本中提及的某些专有名词或英语国家的流行节日作简单的介绍。例如:“美元”有一个表达方法是greenbacks,直译为“绿背”。如果不讲解它的背景来源,学生一定会非常疑惑。原来,美国最早的纸币是由13个殖民地的联合政权大陆会议批准发行的,称为大陆币。1863年财政部被授权开始发行钞票,背面印成绿色,被称为“绿背”,一直沿用至今。
  
  (二)习俗差异
  礼仪、风俗习惯的中西差异是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习英语,必须学习目的语国家人士的生活礼节、习惯。从称呼到见面礼、从起坐到餐桌摆放、从禁忌语到暗喻俚谚等,都是学生应了解的。如:美国人在正式场合,握手致意,非正式场合见面,礼节比较随意,往往以点头、微笑为礼,或者只是向对方“嗨”上一声。若非亲朋好友,一般不会主动与对方亲吻、拥抱;澳大利亚人见面习惯于握手,不过有些女子之间不握手,女友相逢时常亲吻对方的脸;英国人见面常常以天气为谈话的开端等。
  
  (三)文学导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英语文学作品,如《圣经故事》、《希腊罗马神话》、《美国风情录》、英美经典小说如《哈姆雷特》、《简・爱》、《傲慢与偏见》等让学生课后阅读。让学生多接触英文原版的一些资料,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
  
  五、结语
  
  目前,使学生深刻细致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征,是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完成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外,还应有意识地、适量地进行文化导入,向学生展现英语国家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在对该异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与领悟。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4].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2.
  [3]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0.
  [4]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6.
  [5]戚雨村.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J].外国语,199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2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