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教学目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香膏
摘要: 从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看,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它直接决定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质量。本文作者分析了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现状,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现状分析
1.引言
教学目标既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又是归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点睛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目标的教学犹如没有航标的轮船,难以到达目的地。特别是根据新课改中有关教学目标的新理念,教学目标变得更加具体、丰富。由以前单纯的一维目标具体为三维目标,即不再拘泥于单纯的认知目标,而是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更为重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目标的具体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发挥教学目标本身所具有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2.1在教学目标的编制方面
2.1.1大多教师对知识分类理论掌握不够
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本质上是一样的,实质也就是对知识的分类。总体上知识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然而不同的领域有其具体的亚类划分。而教师常常滞留在较为抽象的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的层次而没能够将知识具体定位到各个的亚类。在对知识类型不能准确定位的情况下,一些教师写出来的教学目标往往含糊不清,缺乏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这对教师来说就难以找出恰当的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更是摸不着头脑,不知教学目标具体的要求,所以很难确定自己的现有的认知水平与教学目标所要求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即自己的学习需要。例如“让学生理解蔬菜的概念”这样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就很抽象,可以改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判断某种植物是否属于蔬菜”,目标具体化有利于学生操作。
2.1.2大多数教师不能合理地编写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编写的基本要求是:编写的目标要具有可观察性、清晰性、可操作性、层次性。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往往对这些标准考虑不够。例如一个教师的教案中对教学目标是这样编写的:“理解议论文写作中的类比法”。很显然教学目标没有一点可观察性,难以操作。如果我们改为:用自己的话解释运用类比法的条件;在课文中找出运用类比法阐明论点的句子;从含有类比法的课文中找出含有类比法的句子,这样的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就很清晰,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操作。
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编写时往往缺少一定的思想方法的指导。比如我们常用的“ABCD”法、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2]例如在“ABCD”法中,教师在编制教学目标时如果能够考虑到“A”学习者即教学对象;“B”行为即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该能做什么;“C”条件即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程度即上述行为的标准这四要素的话,编制出来的教学目标就会很清楚。但前提是教师对知识的分类要到位,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知识能够采用合理的行为动词。这种目标也有一定的局限:只强调了行为结果而忽视了内在心理过程,违背了学习的意义,有的学习结果也很难行为化。学习的实质是内在心理的变化,因此,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能力或情感的变化,而那些内在心理的变化是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和测量的,[1]而是结合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追求一种折中的思想。所以,教学目标的表述不能拘泥于一种方法或形式,而必须根据目标的层次、学习任务分析的结果、学生特点等情况具体分析,只要简洁明了、容易理解就可以。
2.1.3在编制教学目标时缺乏必要的学习者分析
没有起点的教学也将失去终点。新课改以来教育思考的角度由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教学目标不再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描述,而是指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所以,教学目标的编写也应从学习者出发,进行学习者分析,确定教学起点。绝大多数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往往是“就知识论知识”,敷衍了事,有的甚至直接从参考教案上面抄下来,很少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再加工。不进行学习者分析,就很难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在不了解学习者学习需要的情况下编制出来的教学目标的信度是不会高的。通过学习者,我们可以分析了解学习者的社会特性、预备技能、目标技能,确定学习的起点,找出差距和存在问题,并搞清楚问题的性质、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法和教学策略。由此可见,我们既要处理好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又要作好学习者分析。
2.2教学目标的运用方面
2.2.1教师对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够重视
在常规的备课中,教师们多是迫于应付上面的检查才进行教学目标的编写,多是直接从参考书上抄写,或是编制一些大而空的没有实际意义的目标,完全地作为装饰。徐清明老师说:“课堂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的中心和灵魂,课堂的一切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如此轻视教学目标怎能有高的教学效率呢?或许有人会反驳说我们对教材已经很了解很透彻了,每章、每单元、甚至每节课的目标都已经摸透了。殊不知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不同、有变化的,而且他们所摸透的其实仅仅是认知目标。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教学目标已经由一维转向了三维,怎能忽略掉学生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的培养呢?
2.2.2一节课不能实现很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一些观摩课或公开课中会出现不同于常规课的别样风景。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教案中往往体现得“绘声绘色”,三维目标也都定得很具体,能给人的感觉很“虚”,没有实际的意义。教师往往以为将新课标的一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课堂就能提高自己课的层次。其实这些虚假的教学目标最终让学生学会的只是做表面文章,使课改实践流于形式。
虽说课改下我们的教学目标由一维变成了三维,但这并不等于仅仅是教师教案中量的改变。现在一些教师为了说明自己的教案体现新理念就将各个维度的目标说得很详细,占去教案的相当一部分,结果是教师写得累,学生看得累。其实学生的情感、态度、习惯、品德不是通过一节课就可以形成的,教师就没必要放这些“花架子”在自己的教案里,只要自己知道就行。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这些方面目标的感知能力是很弱的,呈给学生往往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搞不清主次。笔者认为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目标的实现,更多地与教师的教学方法、过程设计相联系。教师可只建构一个能让学生体验、感受的载体,即教学实情,使学生融入其中,这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
2.2.3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感知程度不够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学习者感知教学目标方面做得不好,似乎在教学环节当中忽略了这一点。在新授课之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个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展示,多是一概而过,使得学生的认知中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建构,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容易成为一只无头的苍蝇,抓不住知识的主干和方向,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笔者认为可以适当提前将学习目标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时间进行自我分析,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与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确定属于自己的学习需要,从而作必要的知识补充或强化,达到实现最近发展区所需要的知识水平。
学生了解到确切的学习要求,在达到教学目标后,就会增强学习者的成功感,从而更积极主动参与到以后的学习活动中。[1]学生心目中存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完成以后,自然会感觉到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产生达到下一个目标的强烈渴望。
有人认为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就将教学目标呈给学生不利于学生发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与新课改下注重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是相悖的。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从知识分类入手,分析不同类的知识,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哪些适合提前呈现,哪些适合不呈现。另一方面探究能力、发现能力是属于思维层次的,关键在于一种过程,而不是知识本身,所以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实现。
3.小结
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犹如画龙之中的点睛之笔。只有点得到位、准确、适度,整个教学过程才能体现教学的精髓所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上把握教学目标。把握不好,就犹如“瞎眼的龙”把握不住前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埔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吴忠良,李文君.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目标编写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8,(11).
[4]刘亚超.教学目标引起的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0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6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