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跨文化语用失误与大学英语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静 姜占好

  摘 要: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重视。本文介绍了语用失误的概念、类型和重要表现,并讨论了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及大学英语教学中针对语用失误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大学英语教学
  
  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定义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说话者或受话者由于缺乏在不同情景下对产生言语或非言语行为进行有效得体的表达或解释,或者对说话者或受话者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特点的理解失位而产生的交际失误。”本文拟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分析,研究和探讨防止语用失误、提高语用能力的策略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外语教学的水平。
  
  一、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类
  
  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是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语言学者Jenny Thomas(1983)提出的,专指跨文化交际中听话人(hearer)对说话人(speaker),反之亦然,对语用意义做出不到位的理解或做出不恰当的反应。语用失误大体上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pragmatic-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
  (一)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
  以英语为例就是指所说的英语不符合操英语的本族人的语言表达习惯,误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或者不懂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而按母语的表达习惯套入英语中。
  比如,本校有一位美籍外教,在校园有学生问候他时说:“Where a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doing?”这时常让他感觉不自在。这两句英文翻译过来是“你去哪儿?”“你在忙什么呢?”在我们汉语中这样讲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在英语中,这却听起来好像有点干涉别人生活的意味,这样当然会使他们听起来有些恼火。这样的问候表达套用了自己的母语表达习惯,造成了语用失误,用在这里作问候语是不合适的。
  例如提建议,有些外教认为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往往不看对象,提建议时过多地用had better。如:You had better tell us more about?或You’d better explain it again.当然,如果双方很熟悉,用had better也不妨,但对长辈、上级、老师、父母用had better就欠妥了。尽管had better在中文的意思中是“最好”,听上去很婉转、很客气,是一种建议,但英语中的had better虽不到should,must的程度,却给人“吩咐”或“你该这么做,不该那么做”的感觉。老师即使在征求学生意见,回答时也应该避免用had better,如老师问:What would you like me to talk about?回答可以是Will you please tell us more about?/I wonder if you could tell us more about...确实是这样,有时我们从中文意思出发,认为够客气了,可英语国家的人根据他们的习惯仍觉得你不够热情和友好。
  (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
  这类失误主要是由英汉两个民族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引起的,社交准则差异造成的,由于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社交中有着各自的说话方式和习惯,在语言运用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差异可能会让他们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对同一种表达会有不同的理解,进而出现交流中的误解与障碍。下面也是结合几个简单例子说明:
  比如,中国学生在问完外教问题时常会说:“I am sorry to give you so much trouble.”此时外教也许会很不解,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理解成:“不好意思给你添麻烦了。”在我们看来请别人帮了忙,这样说句客套话并没有错,而外教可能以为你为做错了什么事而道歉,其实这里简单地用句“Thank you for your help.”就可以了。这里正是因为我们与外教有着各自不同的说话方式与习惯,而对交流中同一种表达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不同文化经常有不同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就是要能区别所谓自由话题与非自由话题。比如,在西方,年龄、收入等都属于个人隐私,一般情况下不得随便问别人这些方面。然而,这些话题在中国人当中却是经常被提及的。
  ――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Guangdong,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Hubei.
  ――Is your wife from Hubei,too?
  ――No,she isn’t.She’s from Sichuan.
  此例抄自于一本教科书。学生可从这段对话学到英语的一些正确形式。但它们在社交场合一般都是不合适、不得体的,会被认为是无理,是干预他人私事。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因素
  
  (一)语用中的文化差异
  在长期的言语交际中,人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以本民族文化和社会规范为基础的语用规则,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按照自己的说话方式和习惯选择话语表达形式,或解释、评价对方的话语。这种忽视对方语用规则造成的语用失误主要由文化差异造成。何兆熊在《语用学概要》中指出: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交际双方除了所用的语言相同外,还必须对世界及其运动方法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也就是说他们应具有一些共有知识,或者说是背景知识。他把这种背景知识称为语用前提。
  例1:当服务人员为外宾做了什么事,外宾说“Thank you.”后怎么回答呢?有人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把这句话直接翻译成英语就是“It is my duty.”,按照英语使用者的理解就是服务人员并不想做这件事,但这是他或她的职责,不得不做。这与汉语要表达的意思有很大的出入。适当的回答是“It is my pleasure!”表示“我很乐意(为您效劳)”之类的客套话。
  例2:一位官员向来华访问的美国商务代表团团长介绍自己的夫人时说:“这是我爱人”,译员当即直译为“This is my lover”,令在场的美国客人很吃惊。因为西方人把这类事情看作是个人的隐私(privacy),不在公开场合谈论。而在汉语中的“爱人”指配偶,这与“lover”是不等值的。正确的表达应该是“This is my wife.”
  (二)思维模式的差异
  思维不仅具有共性,还具有个性,即民族性。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不同模式决定了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卡普兰(R.Kaplan,1966)认为东西方语言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操汉语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型(spirality);而操英语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linearization)。
  如Mary的妈妈病了,她向她的中国朋友倾诉,中国朋友设法安慰她。
  Mary:My mother is seriously ill.
  Chinese:Mary,don’t worry.It doesn’t matter.
  Mary:(Embarrassed).

  这位中国朋友显然是套用了母语思维模式,用“没关系”来安慰Mary,没想到却给Mary造成她根本不在乎Mary母亲生病的语用失误。其实正确的说法应该是:“I am sorry to hear that.”
  (三)教材编写与教学失误
  外语教材中缺少有关语用方面指导的内容也是导致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教材编写和内容安排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应用。有些教材中的对话都是截取的片段没有完整的结尾,有些只提供会话内容,内容完了就匆匆收场,根本就没有提供言语行为或语言功能的知识。虽然有些教材提供了言语行为知识,但都不实用。许多课本包括这样的“对话”: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Li Lei.
  ――How old are you?
   I’m twelve.
  ――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school.
  这类对话大致都是“中文的思想+英文的形式”,形式固然正确,但却忽略了文化、心理上的差异,学生往往机械模仿,照搬套用,对由此可能导致的言语交际失误心中无数。这些句子对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来说属于个人隐私,而不是日常问候。
  
  三、避免语用失误的策略
  
  语用学家何自然说过,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英语作为外语的语用能力不会随着学生的英语能力(遣词造句能力)的提高而自然地提高。语用知识是要教的,培养语用能力有赖于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学来的语用知识。因此,大学的英语教学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来设置课程,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开设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学等相关课程,或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对于语言水平较低的学生,可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目的语的相关文化和概括,或请专家作讲座,以此来促进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等相关知识的意识。
  2.在教学中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外出版的教材,在选择教材或自编教材中,可多采用一些真实材料(authentic material)和例子,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相关的英文材料,留心相关的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3.在语言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也要强调语言的使用规则,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重视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使用规则,降低对语法错误的苛求,使学生能够在对外实际交往中得体地运用所学的语言,尽量少犯文化错误。
  4.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增加学生与外籍教师接触的机会,开展课外讨论等活动,增加学生接触目的语的机会。
  5.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上或课外时间,组织放映有关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等电影,充分利用网络,教师就网络上的相关目的语知识进行推荐和讲解,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和了解有关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等相关内容。
  
  结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用失误应该受到语言文学、社交语用学习者和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教师应在英语教学中逐渐引入语用―语言学、社交―语用学的观念,更新课程设置,改变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勤于钻研,细心观察,长期积累,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3]蒋羽遐,赵霞.语用失误与文化教学[J].西北师大学报,2001,(3).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5]张巨文.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本论文系安徽财经大学教学2008校级研究项目“语用能力问卷结构效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ACJY2007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6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