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康登辉

  摘要: 探究性学习由五个环节组成:情境创设、研究探讨、沟通交流、成果展示、拓展延伸,缺一不可,探寻彼此间的关系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本文试对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作一论述,旨在通过探讨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探究性学习 界定 运用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学过程引入“探究性学习”,能彻底改变教师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的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的方式,按照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
  1.探究性学习的界定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正适应了上述要求。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合作互动是“探究性教学”的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可概括为五个环节:情境创设、研究探讨、沟通交流、成果展示、拓展延伸。这些环节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
  2.探究性学习的运用
  2.1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为探究性学习提供探究基础。
  2.1.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尝试重组教材,设置一个与旧知识相连接的新知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新问题急于想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又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
  2.1.2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数学课的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问题,对问题缺少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实际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过程,问题本身也充满变化,丰富多彩。教师开发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学一开始,教师可通过各种方法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2鼓励学生研究探讨,展现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
  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探究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水平和数学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对相关信息提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发展生成的,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充实的情感体验、健全的人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历练而成的。“探究性学习”与“机械记忆学习”或“直接接受学习”比较,需要更充足的时间。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参与新知的探索。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淡化分析性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机会,使学生具有宽裕的学习空间和主动权,让他们充分理解、讨论、感悟,高效地达到目标,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应该把握好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这两种组织形式。(1)自主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探求新知。要尊重学生独立操作实践的情感体验,正视学生个体体验的心理差异和对学习内容的吸收感悟及心理感受。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体验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和张扬,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挖掘。(2)合作探究。“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同时能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平等竞争、彼此交往合作,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3寻找机会,倡导师生沟通交流。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意”,胸中有“情”,产生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交流沟通就是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揭示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沟通及相互了解,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思考其他同学的思路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交流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且丰富了想象力,使能力得到了提高。
  2.4利用成果展示,促进探究性学习发展。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与探索,探究出丰富多彩但有些杂乱无章的结果。这些结果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辛苦,教师对学生的成果,应因势利导,对于正确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错误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结果要巧妙地进行处理,注意保护这些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不能武断地予以全面否决。教师最终将规律性的结果准确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对照自己的探究过程,从中能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增强探究知识奥秘的信心与决心,同时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5依据学习内容拓展延伸,为探究性学习作升华。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自身生活经历、社会经验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进行的研究性活动。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结束。这一活动在课外的延伸,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探究成果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到更广阔的时空去探究创造,可激励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课堂学习。例如在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后,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味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主体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总之,“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改变“教”与“学”的关系,使教学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9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