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情感因素,走进情感天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丽华
有人说语文是韵味无穷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语文是精彩的动画,让人乐在其中;语文是美妙绝伦的音乐,让人陶醉其中……笔者认为语文又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她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致力于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要求阅读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移情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让阅读教学充满活力的目的。那么如何更好地走进、走近孩子的情感天地呢?
一、“蕴积感情”――情感教学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中洋溢的人文情调,蕴涵的丰富情感,教者要善于诱发学生去自主把握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使学生较好地蕴积情感的“储备量”,这方面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1.理清情感的层次,定好情感的基调。
“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是试弦定调的事。同样,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个基调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总有差别,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教《莫高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到文章歌颂祖国灿烂文化痛斥侵略者强盗暴行的情感层次,更好地把握思想内涵,积淀情感,融情共鸣。
2.把握动情的点,明辨情感的差异。
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文艺性较强。阅读这些篇目,统观全文时,总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佳境,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如《二月映月》这篇文章,就从“积淀”这个词语足够看出阿炳用乐曲表达积淀已久的情怀。人的情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显现出差异特性。阅读教学中教者要注意抓住表现情感差异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玩味,培养学生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品质。
二、“酝酿感情”――情感教学的延展
学生发现材料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是一个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陶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情感,教师应讲清文章的背景,引领学生运用想象,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为学生较好地表达情意奠定基础。
1.注重情境教学,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写的情境,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通过图画、录像、音乐、动作及语言的描绘,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诱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情的陶冶。音乐渲染、以理激情、语言激情等方法都能让学生的情感迅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进入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以情传情、以情染情”,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如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时,可以借助音乐烘托、渲染课文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
2.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悟文章情韵。
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滋味。教者要注意指导学生,抓住字、词、句,进行朗读训练,领悟情韵。《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内容简单易懂,但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尔基对儿子的关怀与爱护,却是孩子不容易体会到的。因此,这一课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通过对词、句的朗读品味,领悟到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真挚之爱,使学生入情入景,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文中“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对儿子的用心良苦,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通过两件小事,就让儿子明白了这一道理。教学中紧扣“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儿子的疼爱之情。这样,学生通过品味,既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语言文字,培养了语感,又深入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真正领悟了文章中的真情实感。
3.引导丰富想象,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情感不是一种涂抹在作品表层上的附属品,而是深深地渗透在构成作品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通过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领会词语的深层内涵,激情引智,燃情启智。
三、“流泻感情”――情感教学的最终目标
当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时,学生就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便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此时,学生的情感因素丰富,作为个体的生命意识被强烈地唤醒,情感急需流泻。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
诵读和表情达意使学生、教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直接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情感体验。读写同步也是流泻感情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古人云:“言为心声。”学生的习作应是其生活积累、语言积累、情感积累的自然流露。“流泻感情”的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抓住易于学生动情的“点”,让每一句都能扣动学生的心弦,营造独特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根据课文内容相机创设好佳境佳机,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培养学生的传情能力,健全学生的情感品质,开发潜在的主动基因,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既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又受到思想感情的感染和熏陶,将学习知识同培养情感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时,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教者要把握好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教学实践应用[M].上海教育出版社.
[2]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大学出版社.
[3]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