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高校体育发展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平世 祁燕琴

  摘要: 高校体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困扰着高校体育的发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高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中竞争意识的培养,强化高校体育专业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校体育 竞技体育 竞争意识 人才培养
  
  高校体育从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专业素质不高,实践能力差的问题依然存在;长期受“竞技体育”影响,视高校体育的竞技部分为“竞技体育”的情形还较为普遍。鉴于这些情况,高校体育将改革的注意力指向了改变学校“竞技运动”现象的问题上,提出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概念,但在实际的课程改革中,偏重学科,轻视术科,偏重学科分解,忽视综合发展所导致的学科课程内容繁杂、重复和结构松散,以致偏离培养目标等问题依然存在,困扰着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的发展。
  
  一、正确认识高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
  
  高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性质和涵盖范围已有明确界定,但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反映出的高校体育及其学科的范畴不明,概念不清,是和对高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理解和认识模糊分不开的。
  竞技体育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为取得和创造最优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严格的训练和竞赛。竞技体育视最高运动水平为目标,为在比赛中取得技术、战术、思想、心理等全面胜利进行专门性训练,人要适应运动项目的需要,为创造最高成绩服务。
  高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技术,培养良好的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高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历来受到思想家、教育家的高度重视。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办名为吕克昂的高校,提出了体育、德行和智慧等方面和谐发展的思想,他认为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他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崇尚赛跑、跳跃、角力、投掷、摔跤、拳击等体育运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教学计划中列入高校教育,使之首次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第一次明确把高校教育的任务区分为德育、智育和体育三部分。他视体育为高校教育的基础,推崇“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一古老格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于1957年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确立了我国高校体育的性质、功能和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使我国高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德育、智育融为一体,渗透在科学和人文教育之中,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它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人的体质,锻炼人的精神,优化人的情感,培育人的灵魂。
  现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提出了“体育与健康教育”命题,显然是对高校体育本质的功能性规定和事实有了进一步认识。体育,就是关于身心健康的教育。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说健康不仅是一个终极目标,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健康、人类自身的健康,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体育和课程改革应该始终围绕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纳入现代社会系统,教育系统应根据社会发展对人体健康的需要,从整体上探讨和研究完整意义上的健康教育与体育。
  总之,竞技体育是运动项目为人服务,是利用体育的手段和方法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例如短跑,作为竞技运动项目,是以提高速度为目的,创造最高水平为目标。高校体育是通过掌握技术和相应的知识促进身心健康。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两者虽然都有同一运动项目,但培养方法和目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中促进了各自的发展。
  
  二、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中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技是高校体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体育的任何一种不同形式的竞赛,都是在共同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进行的公平、合理、公正和规范的竞争。实践证明,这种科学有序的竞争,不仅有利于培养人知、情、意、行统一的美德,而且有利于提高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竞争意识。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改变竞技运动对高校体育的影响,并围绕这个问题,相继提出了支持的观点和改革的措施。体育项目之间,只具有结构与形态上的不同和其自身的自然属性,并不决定竞技与非竞技运动的性质。高校体育改革,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培养目标,削弱或否定构成高校体育科学体系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高校体育整体结构的离散,影响整体功能发挥。从这一点出发,高校体育应重视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人的一种“天性”,从人的生存发展而言,良好的竞争意识是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在西方的教育思想中,竞争的思想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人的生存发展,仅仅具有一种竞争的“天性”是远远不够的,在高校教学改革中不仅应该重视竞技运动对增强人竞争意识的积极作用,还要结合社会实践需要加强竞争的理念、道德、行为、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高校体育教育和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改革方向,将人才竞争意识的培养提到重要位置,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竞技育人的功能优势和积极作用。
  
  三、强化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体育人才,必须进一步强化专业,提高培养质量。
  目前,在高校体育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中存在着因偏重学科,轻视术科;偏重分化,轻视综合发展而导致的教材内容庞杂、科目繁多、结构松散等问题,高校体育缺乏新的创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这些问题的存在明显地影响和制约着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改变这种现状,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因此,实现教育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觉性、自律性、人格、良知、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求实精神,加强自身修养,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做到以身立教,关爱学生,择善而行,少有私心,不苛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相信育人的环境一定会充满活力和生机,教学改革一定会健康有序地发展。
  2.改变不合理的课程结构,加深高校体育教育规律的研究。高等教育的不同学科和专业设置,是以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为依据的,不同类型的人才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标准。不同类型合格人才的培养,是通过与之相适应的学科课程的有效实施来实现的。体育学科课程结构与内容是否与培养目标相符合,直接关系到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高等体育学科的范畴、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涵盖范围和性质也已有了明确界定。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就要在改革中更多地研究它的功能规定和事实,突出专业,符合目标,根据社会需要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人才,而不是脱离实际,追求形式,学科所含的课程越多越好,学科的体系越庞大,培养的水平就越高。事实上,体现课程的综合效应不是靠课程的简单相加就能实现的,关键是课程的结构,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要能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主动、自由、灵活地掌握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在课程改革中,不但要研究课程内部的结构和规律,还要研究它的外部联系和规律,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并对每一内容的调整变更和补充都要有科学的依据,符合教育规律。
  3.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高校体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实践性特征是有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标志。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技术,就不能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没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作指导,就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实践。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必须强化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辩证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214.
  [2]北大哲学系外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7:23.
  [3][英]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107.
  [4]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6]侯刚.体育项目大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