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荣花

  摘 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笔者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从关注学生心灵、尊重个性、培养学生情感、鼓励学生创造这四个方面来发挥语文教学优势,渗透人文教育。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渗透 人文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除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语文的本质属性外,特意指出语文“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一特殊属性,赋予语文教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为此,在面向新世纪人才需要的今天,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人文素质是现实和未来对人才的要求
  
  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
  新世纪的人才结构应该是知识宽厚、能力强劲、人格高尚。其中,知识宽厚是基础,这是现代人才的基本标准;能力强劲是关键,这是现代人才必要标准;人格高尚是灵魂,这是现代人才的根本要求。因此,现代社会要求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具备既博又专的综合知识结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和以思想政治素质为先导的个性人格结构。
  
  二、在语文教学中提升人文教育
  
  1.关注心灵
  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雅斯贝尔斯)师生关系不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师生间倡导的是灵魂之间平等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灵,首先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主体与主导体间的“对话性”关系。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才是相互的。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灵。语文课本所选入的大量文学作品都是文化精品。其中不乏形象鲜明、血肉饱满的“典型人物”,他们的心灵就很值得学生去关注。如“母亲形象”中的华大妈、夏四奶奶(《药》)、老妇人(《夜》)、葛朗台太太(《守财奴》)、淳君的母亲(《一碗阳春面》)、史铁生的母亲(《我与地坛》)等,“悲剧性的人物”中玛蒂尔德、葛朗台、别里科夫、阿Q等,都可以对他们作横向深入而有趣的心灵比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作品人物的心灵,不仅让他们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意义,更使他们学会了如何把握自我。
  2.尊重个性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更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帮助学生养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生活态度。如在讲《孟子》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齐王坐而论道时的心情与形态;研读《庖丁解牛》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庄子的“从容不迫”和“怡然自得”……在总结单元教学时,我又让学生从“诸子”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并畅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兴趣大增,纷纷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展开议论,精彩纷呈。有一位学生这样评价孔子:“我最喜欢孔子,不是因为他是个名垂千古的大教育家,也不是因为他那流传久远的伟大思想,只为他那追求成功锲而不舍的心、教育学生孜孜不倦的心和对待别人慈祥仁爱的心。”另外一位学生这样评价韩非:“我最喜欢韩非,因为在孔子、孟子、韩非三人中,孔子只适合作我的长者,他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不指出你的错误;孟子则十分适合做一个学生的导师,他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听者会自然而然地被他的‘仁义礼智’潜移默化;而韩非则最适合做我的朋友……”我想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不会面目可憎、枯燥无味,反而充满了人情味。
  3.培养情感
  日本著名心理学教授佑泽武元曾说:“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面,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他曾用大量的实验证明: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了情感,那么他的思维、理解、记忆等机能就会受到压抑。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感情淡薄,就不能与学生思维、想象、情感等融洽起来,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加强自己的情感修养,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方法的探索,就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扉、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等。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曾尝试如下途径,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1)通过字、词、句及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使情感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分析中。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并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加以表现,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能在课堂上形成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场”,并在情感的流程中完成知识的输出与接纳。如讲授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如何让学生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就不能不对文中“出离愤怒”、“深味这非人间浓黑的悲凉”、“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等重点词句作必要的讲解或提示。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悲愤”这一厚重而又深广情感的外在形象意义。
  (2)在诵读和联想中,使学生心领神会作者的情感。学生通过熟读和精思,能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诗歌和抒情散文精品。对这一类课文,教师若能灵活地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诵读,就更容易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从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如教朱自清的散文《河塘月色》、《绿》,如何突破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颇不宁静”及“惊诧”之情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无须大讲特讲,只需在课前创设情景、渲染气氛,然后带着情感朗读,领学生读,让学生低声入境地自读,这种通过气氛、情感、环境的渲染,反复诵读的方式,更容易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3)通过定时的写作和自由的随笔训练,达到师生间情感的互通。中学生的思想情感丰富而又复杂。他们与成年人相比,内心更容易产生苦闷、彷徨、忧郁、羞愧、失望等情感。而现在的中学生除上网外,大都喜欢用笔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这种宣泄,其实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情感的内省教育。教师应该利用好写作这块独特的情感“自留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内省。这样一来他们的主体情感就能够得到强化与提升,从而克服各种消极颓废的情绪,创设出积极明朗的心境,树立起坚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鼓励创造
  教育是一个使主体价值和意义不断实现的过程。在倡导“创造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怎样鼓励学生去创造,怎样让学生体现个人的真正价值?笔者认为首要问题是要给学生创造的机会。教师应该寻找、创造机会让学生有东西创造、有时间创造。如在组织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教学时,笔者曾这样启发学生:“儒家思想千年来不衰,在现在以至未来,仍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韩非的思想,你认为在今天是否有其积极意义呢?”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于是就有了自己独特看法:“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没有孔孟的执着。正如他自己所言:‘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当德行无法服人时,应该寻求另一种途径。他主张耕、战,并能根据时代的变迁,改变策略,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败之地。韩非的思想在今天仍有他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当今和平年代里,‘战’已不再仅指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竞争。韩非因时而异的思想,能帮助我们在高科技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左右逢源、一帆风顺。”创新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又何乐而不为呢?
  愿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都能走出一条关注学生心灵、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情感、鼓励学生创造的成功之路,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发展与完美学生人性的人文教育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走进新课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7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