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篇分析在翻译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于翻译,张培基等在《英汉翻译教程》(1980年9月)一书的绪论中下的定义是:“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尤金•奈达曾这样说过:“翻译即译意(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 ”。 这些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的定义是精辟而准确的。
一、语篇的含义
究竟什么是语篇呢?韩礼德和哈桑则认为语篇是长短不一的任何可以组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语段,具有形式和逻辑―语义的一致性。也有人认为它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由于人们说话写文章表达的思想较为复杂,非一言两语能够完成,因此多数场合运用了多个句子,于是更多的人把语篇看成是大于句子的单位。
二、语篇意识与翻译
熟悉和了解有关语篇的知识,掌握语篇的分析方法,对于翻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我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很多错误就是由于缺乏语篇知识,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孤立的词或句上,理解时不善于对原文进行语篇分析,表达时又不注意或忽视译文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而造成的。以下我们通过分析翻译失误实例来说明语篇意识(即利用语篇知识进行语篇分析)对于翻译理解和翻译表达的重要意义。
1.把握主题。句子有主语,语篇则往往会有一个主题,也就是整个语篇所讨论的对象。主题如同音乐的主旋律,会在语篇中多次出现,但主题不一定通过同一个词,它可以通过名词、代词或其他替代形式出现。运用语篇分析方法,把握好主题,可以使语气连贯,各个句子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
Deserts are very dry regions. They have very little rainfall. Few plants live there. Some specialized animals do. Some deserts have a surface of sand. The sand often forms dunes. These are created by the wind. Others have stone or rocks.
译文:沙漠是十分干旱的地区。那里降雨量很少,植物也很稀少,只生存着一些特殊的动物。有些沙漠的表面是沙,沙常常被风刮成沙丘。另一些沙漠的表面则是石头或是岩石。
译文把握住了原文的主题deserts,所以在翻译本语篇中的they, there, others 时,都能准确译出,使这一主题贯彻始终,成为语篇中连接各个句子的纽带,紧紧扣住了原作者思维的连贯性。有时,人们会误认为一个带句号的句子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只要逐句翻译,即可成为前后连贯、层次分明的段落和文章。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2. 明确连贯性。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前提下,译者还应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连贯性。译者应尽可能采用与原文相对应的表达,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的影响及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共有知识的不同,对于可能造成连贯中断或滞隔的部分,应把原文中的深层连贯推到语符表层,并对同一深层连贯的表达潜势进行优化选择,才能使译文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和谐统一。如:
I found at least one sur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How do you know it’s love?” You know when the everyday things surrounding you-- the leaves. the shade of light in the sky. a bowl of strawberries--suddenly shimmer with a kind of unreality. You know when the tiny details another person. ones that are insignificant to most people. seem fascinating and incredible to you.
(Smith Brady. How to Find True Love)
该语篇中的三句话语义连贯,一气呵成。但后两句的宾语都省略掉了,汉译时应将其补足才能使语义顺畅明达。笔者认为可译为: “‘你怎么知道这就是爱’,对此,我至少找到了一种确切答案。当你周围每日可见的事物――树叶、光影、一碗草莓――突然之间闪现出梦幻般的光芒,你知道这就是爱。当一个人身上在多数人看来无足轻重的细节,对你来说显得迷人而神奇的时候,你知道这就是爱。”其实,增添词语所表述的语义本是原文语境所固有的。在语言形式上,语篇内的句、段往往通过表层衔接手段,如照应、替代和省略来加以连接。衔接手段的运用可以使话语更为简练,避免含糊和歧义。因此,译者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衔接手段,以增强语篇的连贯性,并使读者理解语篇。
3. 遵循意图性原则。翻译中还必须遵循意图性原则。首先,译者需要了解原作的创作意图,从而帮助他感受文章的组织方式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New-mark,1981,11),因为语篇结构的选择受作者意图的影响。此外,动机和意图性往往是构成风格的心理基础。所谓的风格就是指作者为成功地传达创作意图而运用的独特语言手段(张今,1987)。因此,再现原作的风格及其创作意图是一回事,换句话说,译者若找到了传达作者创作意图的最好方法,则可以说,他也很好地体现了原作的风格。第三,了解原作意图可以帮助译者发现翻译过程或译作中特殊的以及经常出现的问题。以上三点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关联的。
例如:What is the use of studying Greek unless you can bring all the beauty of that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to your thinking and your expression today? What is the use of studying history without correlating it with the economics which for the most part has been its master?
Owen D. Yong. 1943.Culture
The World’s Great Speeches. p.707
译文:(a)学习希腊语,如果不能将其语言文字之精粹融入你今天的思索与表达中,学它又有何用呢?学习历史,如果不将其与经济这一主旋律相联系,学它有什么用?(b)希腊的语言文字是优美的,但如果不能将这种优美转化为你今天的思想和言词,学习希腊语又有何用?经济通常支配着历史的进程,如果割断历史与经济的联系,学历史又有何用?
通过语篇分析,我们发现原作的意图显而易见。”What…? What…?”从结构上看,主语都有很长的修饰语。汉英两种语言习惯的不同决定了译文不可能亦步亦趋地跟从原文的表层结构。而译文(b),首先跳出原文的结构形式,分别将从句的信息提到前面,汉化、明了、流畅。其次,它将抽象名词“master”译为“支配着……”,既忠实又通顺。经过调整语篇内句中及句间的逻辑关系,按汉语习惯,清晰明了地传达了原作的意图。相比之下,(5a)虽也做到了“忠实”,但在表达上较为逊色。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把原文中的每字、每词、每句孤立地对待是不可取的。翻译者应培养自己具有较强的语篇分析能力,即首先善于找出语篇的主题,然后从语篇出发,重视语篇的过程性和整体性,注意其连贯性、统一性、完整性,对语篇作动态而不是静态分析。摆脱语篇表层结构的束缚,透过语篇的显示意义,深入其暗示意义,仔细研究语篇交换信息意图,实现译文在字、词、句、篇上与原文对等,从而获得其真正所欲反映的意思,准确、全面地再现原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New mark. P. Approaches toTranslation. NewYork: PregamonPress, Oxford, 1981. Pregamon Press,Oxford,1981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罗选民.话语层翻译标准初探[J].中国翻译,1990(2):2~7.
[4]苗兴伟.论衔接与连贯的关系[J].外国语,1998,(4).
[5]王东风.语篇连贯与翻译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6).
[6]许余龙.汉英篇章中句子主题的识别[J].外国语,199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18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