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学生评价的操作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领域之一。这一领域,通常是以综合主题或者项目的方式实施。一个主题活动的实施包括三个阶段:活动的准备阶段、活动的实施阶段、活动的交流评价阶段。作为一门国家课程,其常态而有效的实施离不开评价,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由于这一领域的独特性,学生的成绩是以学生在一个主题实践活动的系列具体活动中的表现为评价的依据,不能像语数外学科那样,通过一张试卷用分数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其评价的策略也具有自己学科独特性。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学生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1评价目的清晰
作为一门学科的一个指定领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要清晰。研究性学习领域评价的目的就是逐步引导学生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对于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表述比较抽象,如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些总的目标要具体分解到一个主题实践活动的系列活动之中,只有将每一次活动的评价目标具体化、个别化、情景化,才具有可操作性,才是清晰的。如在问卷的设计这项活动中,对于学生评价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达到下列目标:
(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
学生了解一份问卷的基本要素——标题、导语、题目、结束语。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接受问卷的生活经验、观察问卷的范例,了解问卷的基本要素及作用。
②学生能按照组长的分工,每人先设计问卷的其中部分,然后与其他在小组内合作设计一份问卷,先设计完的同学要与其他同学一道完成剩余部分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问卷是收集资料的一种重要方法。
评价的目的之二是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指导改进。这就是评价的激励性原则的体现。评价重在激励与指导。如,在《学生在校用餐情况的调查》这个主题活动中,按计划要求学生中午去食堂观察学生用餐情况,可是,一周后去检查,发现只有四五个学生进行了观察,我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了褒奖。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对学生用餐情况观察的目标要求,要求这一周继续观察,一周后只有6个学生没有进行观察。通过评价,激励了先进,同时也指导学生按计划去观察。
2评价要求前置
美国教育家泰勒提出“行为目标模式”理论,强调把学生的行为目标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把教育方案、计划所达到的目标用可以进行观察、测验的学生的行为来表示,认为评价就是判断教育活动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而达成目标的最佳路径是将目标要求前置,一方面让学生意会评价的参与性原则,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只有参与才会有好的评价。当老师将每一项活动的具体评价前置,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如,在《活动成果展示内容与形式的选择》的这节课前,将评价内容与要求课前告知学生:
(1)每一位组员要至少从自己的活动体验中选择一项活动成果,确定展示内容的标题与形式。加“ ”。二到三项加“ ”。
(2)活动成果展示形式与众不同,加“ ”。
(3)要与组员合作,将小组活动成果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合并与更换。加“ ”。
(4)有序发言,积极承担组内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加“ ”。
评价要求前置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上升,在自我评价和组员互评时,填写评价依据时,内容具体多了,如,**学生写道:“我选择了四项活动成果,承担了小报的展示。”通过评价要求前置,让学生积极地投身到具体的活动中去。
3评价内容具体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因此,在一个主题活动的每一项具体的活动评价时,其要求要具体化、情景化,一般包括参与次数(评价有没有做)、参与的程度(做的怎么样)、活动的效果、合作的情况。如,在问卷的发放这项具体的活动中,其評价要求为:
参与发放1-3张问卷,加“ ”;4-6张,加“ ”“ ”;7-10张,“ ”“ ”“ ”。组织者另外加“ ”。能将自己发放问卷的体验或者感受记下来,加“ ”。
基于这些具体的评价要求,学生明确自己在活动中要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实践中,大多数学生利用中午时间,和组员一起发放问卷,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写写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
4评价即时跟进
即时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它贯穿于学生活动中,对于师生双方都有其重要意义。积极开展即时性评价有助于发挥评价对活动的管理和促进功能。教师应在主题活动中充分运用这一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
不即时评价,就类似于学生的书面作业没有即时批改一样。如语文家庭作业,三天不批改,想想是个什么样的状态?
如,我给五(4)每组发放了一张观察记载表,只有少数学生观察了。这种情况当然是我不满意的。随即进行了即时评价,一周后,对学生用餐情况的观察发生了逆转,只有少数学生没有完成。只有即时评价,才有后续的继续观察。可见即时评价对学生后续的正面影响是明显的。
5评价主体多元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以学生自我发展为参照 。因此多元主体的评价会使评价更客观。
5.1学生自评
要引导学生好好回忆自己在每一次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与效果,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这些表现就是评价的依据。实践中,不少学生往往将自己的表现看得较低。这不利于学生公正地看待自己的表现。
5.2组员互评
组员自评时,通常学生有一种俯视心理,很多组员在活动中的表现看不到。
看到的缺点居多,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组内互评时,要全方位回顾某一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要议一议,要看到学生在活动中全貌,否则会出现偏颇。如一次对学生观察活动的评价,五(3)张开平,突然哭起来,并说:“他们说我什么都没有做,我不是。”原来,小组内评价没有客观公正。我让组长召集组员仔细回顾张开平同学在观察活动中的表现,如,看到他观察了几次,有没有观察记录?然后再做评价。因此要客观地对组员进行评价,必须引导组员平时对组员的活动表现都加以观察。
5.3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前提是要可能地参与学生的活动,要在参与活动中去观察学生的表现,或者,尽可能地去观察学生活动的表现。这样才能矫正学生评价时的偏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8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