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288-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适应新课堂要求,努力优化教学方法,变革教学方式,营造创新气氛
  我曾经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听一位同行老师发表对新课改的看法时这样认为,教师要紧跟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考试考什么,教师就应该讲授什么,至于新课程标准不作考试要求的,教师要尽量少讲,甚至是不讲。我认为教师紧抓新课程标准是没错的,但如果只讲要求考试的内容,这未免又迈进了“应试教育”的怪圈。无数次的实践已经证明应试教育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必须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教材的知识结构变为学生大脑中的知识结构,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和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将学生从传统的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解脱出来,使学生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创造性学习过程。比如我在高一经济生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教学过程中,预先布置学生广泛查阅收集资料,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辨析从而真正认清“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势在必行,得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利大于弊的正确结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通过教材中的许多小栏目如“名词点击”、“相关连接”、“专家点评”等结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让他们形成全面系统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展开思维活动,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特别是在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把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多方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研究和创新的环境,让学生从自己的研究结果中总结经验教训,认识事物的规律,逐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多种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要面对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所以我们要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以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创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创新思维不仅仅是表现在对知识的改组和运用,而且也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和善于把握问题的洞察力。所以,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是靠思维活动来进行的,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导向作用主要是靠提问来调节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一定要具有导向性,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兴趣,形成探究的动机,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许多高二的学生都向我反映哲学太枯燥、太抽象、太难学。针对这种情况我想方设法的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具体有趣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在学习量变质变辨证关系原理时,我采用了一个《愚人吃饼》的小故事:古时候,有一行路人肚子饿极了,就买了一个烧饼吃,吃后觉得还是很饿,就又买了一个,但还是不饱。于是他一连吃了六个,感觉还不是很饱,最后他又买了一个,哪知这个烧饼只吃了一半就饱了。这时他十分恼火,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耳光,并责骂到:“我怎么这么不会过日子啊,先前六个烧饼都被我白白的浪费了,早知道这半个饼就能吃饱,我为什么不先吃它呢?”结果同学们都笑了并开始小声讨论,我就此向学生提了两个问题:第一,这个人的可笑之处在哪儿?第二,他的做法违背了什么哲学道理?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要学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原理。使学生通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激发了自己学习这一内容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到哲学其实不枯燥也不难学,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挥,然后也让学生举一些熟悉的例子加以印证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统一的哲学道理。
  三、善于挖掘学生的多种智能,注意发展学生的优势强势智能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这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因此,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优势强势智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有优势和强势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习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从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促进学生优势才能的发挥和发展,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身上的多方面潜能。例如针对一些学生认为哲学太难学的问题,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有意识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训练。通过对教材中基本事实的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也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我采用课堂小结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这样做可以起到对新课内容的升华作用。在平时练习过程中,我从不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的概念,但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让学生归纳出自己独特的学习心得,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充分肯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得他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以达到对学生优势强势智能培养的目的。
  四、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充分发挥学生的合理想象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问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敢于质疑才能创新。创新必先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问难的过程就是展开合理想象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分为二”观点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此怎么“一分为二”?这是个发散思维的火花,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对这个求异思维的进一步讨论中,拓宽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空间。又如对“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相统一的。”这一论断的学习就要求学生根据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变革这一现状用质疑的态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离不开合理的想象。合理想象有利于打破學生的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逆向思维。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明确科学技术上的每一次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想象。
  总之,21世纪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纪,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0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