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着眼发展 提高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阅读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高言语表达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是第一要义。重感悟,重迁移,重方法,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感悟;理解;迁移;语用;方法;思维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不是取决于知识的多少,而是取决于能力的高低。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如果只满足于知识的获取,而不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那么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就相当于读了一个故事,课堂教学将变得可有可无。阅读教学,着眼发展,提高能力,是第一要义。
  一、重感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默读静思,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有助于学生潜心会文,将瞬间的感悟提炼,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王崧舟老师在一次讲座中例举了某位青年教师公开课上机智答疑解惑的小故事。《江雪》一文的教学进入了最后环节,老师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生提出:“天那么冷,雪那么大,老人为什么还出来钓鱼?”面对学生的提问,这位青年男老师作思考状,随后,抬起头来,轻轻反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老人真的在钓鱼吗?”此提问实乃妙也,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困惑了,真正陷入了思考,却不知如何言说。老师没有作过多的介绍,只是提供柳宗元的生平资料相助。学生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不时结合诗句静静思考。突然有学生恍然大悟,举手答道:“我明白了,老人不是在钓鱼,他是在锻炼自己的意志。”第二个学生站起来:“哦,老师,我也明白了,我觉得他是在欣赏美丽的北国风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好一派冰清玉洁的世界!”第三个孩子更绝:“老师,这个渔翁不是在钓鱼,他非常孤独,因为我发现全诗每句第一个连在一起就是‘千万孤独’。”诗言志也,此生堪称是柳宗元的知音。第四个站起来更了不得,简直就是诗性的顿悟:“老师,他不是在钓鱼,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你想,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真乃柳宗元的第二个知音!这个孩子真正走进了柳宗元的精神境界。柳宗元钓的是什么?是“隐忍”,时机不到,蛰居在此,不是放弃;钓的是“静观”“守望”,虽然被贬,但静观局势,等待东山再起、飞龙在天。
  这位老师处理该环节的成功,靠的是用真正的文化底蕴,生成智慧问题,点燃学生阅读的激情,去读、去思、去悟。学生的视线聚焦在“千”“万”“孤”“独钓”“寒江雪”等关键词句上,在细细的品读中,理解、想象,感悟,一步步走入文本,进入语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阅读的深度不言而喻,不仅理解古诗的意境,而且进入古诗的最高境界——辨析哲思。
  二、重迁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得“意”,莫忘“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课,让学生得知文本内容涵义、得见文本形式秘密的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宗旨。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找春天》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书写了春天的美好。文中的3~6自然段句式整齐,抓住春天代表性的景物,展开奇妙的想象,语言充满了灵性,适合指导学生好好读读练练: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课上,我带领学生赏析了言语形式之巧妙。学生发现四个自然段结构相似,联想丰富,读起来特别有意思。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热情高涨,积极用自己的慧眼找春天,想画面,赞春景,说说写写,课堂上春意盎然,童言稚语,妙趣横生,一个个俨然成了小诗人:
  小燕子从南方飞来,那是春天的使者吧?
  万物复苏,那是春天的魔法吧?
  碧绿的柳枝垂下来,那是春天的头发吧?
  树上的嫩芽冒出来,那是春天的睫毛吧?
  粉红的桃花开满山坡,那是春天的笑脸吧?
  远处的小山一座挨着一座,那是春天的手指吧?
  梧桐树长出绿色的叶子,那是春天的手掌吧?
  解冻的小河静静流淌,那是春天的长丝带吧?
  早开的野花铺满了草地,那是春天的裙子吧?
  轻轻的微风吹过大地,那是春天的呼吸吧?
  泉水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乐曲吧?
  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那是春天的舞伴吧?
  轰隆隆的春雷响起,那是春天的鼓声吧?
  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那是春天的歌声吧?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奔向田野,那是春天的伙伴吧?
  ……
  春天就这样来到了课堂,生机勃勃。仿说仿写迁移练习中,学生的视角从文本内容,引向了表达形式的秘密,激荡起对春天的无限喜爱。学习无需急于求成,语言的运用亦如此,不求一蹴而就,但求今日感知。日积月累,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能习得言语运用的妙法。
  三、重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概括能力和辨析能力。
  课标年段目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把握事件梗概。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我校刘军老师在执教《生命的壮歌——“蚁国英雄”》这篇课文时,充分体现了方法指導的过程。一开始,刘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直接概括,而是针对文体特点,让学生先概括“三要素”,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抓住“什么怎么样”或“谁干什么”的概括规律,依次归纳并逐一板书:“草丛起火”“蚁群被围”“扭成一团突围”“蚁团冲进河流”,这就为概括主要内容打下了基础,也降低了难度。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名学生轻而易举地依据板书将三要素串联,组织成简洁、通顺的主要内容。刘老师趁势追问:“你们发现她是怎样概括的吗?”所有学生都明白了,叙事的文章,只要把起因、经过、结果串联起来就能较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刘老师向学生渗透这一方法,旨在让学生“学习一篇,通晓一类”。
  纵观每堂成功的阅读教学,教师无不立足学生的发展,带领学生运用读书的方法,浸入文本,走进书中的情感世界,汲取精神的营养,习得语言的力量,碰撞思维的火化,获得生命的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6803.htm